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文艺精神生态考察方法

电视文艺精神生态考察方法

时间:2023-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目前对于电视文艺的研究来看,针对节目本身的探讨比较多,关于与电视文艺相关的人的研究,从精神生态层面关注的还比较少。第四种维度,重点考察电视文艺节目尤其是电视剧中的银幕人物对于真实世界中人的精神生态的影响。

电视文艺精神生态考察方法

三、电视文艺精神生态考察方法

对于电视文艺与精神生态的关系,我们主要通过与电视文艺相关的主体的精神生态的剖析,对电视文艺节目、创作者、受众、批评者、电视文艺现象、热点问题、思潮等作分析和判断。

对于主体精神现象的关注,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加以考察。

第一种维度,重点考察“传者”的精神生态,具体包括考察他们自身精神生态的生成、发展、特征以及对电视文艺节目、电视文艺现象、电视文艺思潮以及受众、社会文化的影响等等。

其具体考察对象包括:主持人、导演、编导演员、制片人、电视台的特约专家等电视“生产”人员。包括他们的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学历背景等等,目的是为了更好认清是什么样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占据了电视传播中主导的角色,把持着话语权,雄踞着“霸主”的地位。这几十年来,以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为主体的传媒院校是电视台人员培养的主要基地,这些学校的办学思路、课程设置对于所培养电视台后备军的价值观念、审美取向有着很大的影响,近年兴起的各大大小小院校争办传媒专业热潮,电视台吸纳人才标准的变化,对于改变电视台制作主体构成的生态状况以及他们精神生态有比较大的影响,也很快在节目制作的思路、节目改革的力度中显示出来。

“作者论”在文学研究中比较普遍,在电影研究中也比较常见,比如针对某个导演的创作风格的研究。随着电视文艺的发展,一大批知名导演逐渐涌现,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但对于他们风格赖以形成的精神生态的研究,在电视文艺研究领域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很多电影导演如著名的悬疑大师希区柯克等人,本身就被赋予“电影哲学大师”的美誉,他们不但在艺术上积极追求,还将对于人生人性的很多探索溶于自己的影片中。电视艺术工作者离这样的自觉还很有差距。

为了栏目创新发展的需要,电视台经常会寻找到一些固定的“特约专家”作为栏目策划、评比、制作的“媒介常客”,这些人多数来自大学、研究所、各大节目公司,对于这部分人的价值、趣味同样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因为,不管是“电视就是娱乐”,还是“受众是上帝”,甚或是电视剧中的“某某风”之类,其始作俑者与推波助澜者很多都是这些参与电视行业的各种智囊分子。

第二种维度,重点考察电视文艺发展中各种节目、现象、热点问题对于受众的精神生态生成、发展、演变的影响。

受众的精神生态问题是“电视文艺生态批评”的核心问题,因为对于电视来说,更多的人是“受众”,他们是“看”的主体,也是电视节目最终的目标对象,在收视率作为重点检测指标的时候,甚至与电视节目的命运紧密相连。(www.xing528.com)

关涉精神生态失衡的问题,在中国电视文艺中有多方面的表现,近年比较令人关注的热点问题,包括娱乐风、戏说风、滥情风、真人秀热,游戏、博彩、悬疑、血腥、集体偷窥等现象,以及“弱智的中国电视”与人的精神生态的关系、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以及对某一时期电视文艺受众的心理结构的影响等等。

从目前对于电视文艺的研究来看,针对节目本身的探讨比较多,关于与电视文艺相关的人(主要是受众)的研究,从精神生态层面关注的还比较少。我们应该进一步把政治、经济、技术变革引起电视文艺传播内容、思潮、传播结构的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关于受众精神生态变化作为研究的重点。

第三种维度,重点考察“受者”的精神生态,具体包括考察他们精神生态的生成、演变、特征以及与电视文艺节目、电视文艺现象、电视文艺思潮以及对“传者”的编创理念的反作用等等。

受众的心理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电视文艺节目制作和传播的晴雨表,他们的种种反馈对于电视文艺节目的内容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加强对于“受众”的研究成了与电视相关的诸多研究领域重要课题。

就目前来看,我们对于“受众”的研究,甚至关于“收视率”的调查,很多时候并不具有十分科学的根据,不同的调查公司因为参数设计的不同,调查的结果甚至相差很大。我们在谈论“受众”问题的时候,经常被“假想中的受众”蒙蔽,以至于降格到“讨好”观众了,还仍然有来自东西南北的各种批评。既然我们以“受众”为评测重要指标,那么对于“受众”就应该有个科学合理的认识。我们应该确立两个原则:第一,受众要加以细分,第二,受众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受众”既是电视节目的具体接受者,同时他们也分别来自于不同的时代、环境、知识背景中,同时不断展开的生活,受众的精神状态处在不停的变化当中。通过对受众结构的构成,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收入水平和文化程度的人的收视心理、包括同一收视群体在不同时期的审美情趣变化等等的考察,可以更加理性地对电视文艺节目的具体制作作出选择。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用来分析当前出现的各种电视文艺现象、电视文艺思潮是如何在“假想的受众”诸种观念中生成的。

第四种维度,重点考察电视文艺节目尤其是电视剧中的银幕人物对于真实世界中人的精神生态的影响。

人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看电视,我们每天看电视文艺节目,主要看的是电视中的“人”,优秀的电视文艺节目特别是电视剧作品,动人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荧幕形象,这些形象甚至成了时代的标识。如《新星》中的李向南,《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的张大民,《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刘老根》中的刘老根,《大长今》中的徐长今等等,这些历史与现实时空中交织的人物形象,无不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当代观众的心理建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相比于文学作品《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对一代人的影响,甚至很多受这些作品影响的现代人在原作中都能够找到“原型”,电视剧中的种种人物形象同样在现实生活中投下了斑驳的影子。所以考察电视剧中的人物对于真实世界中人的精神生态的影响就成了电视文艺生态批评的一个重要维度。

关于精神生态的考察,无论中外都有丰富的理论资源可以借鉴。西方文艺理论中的精神分析研究方法可以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具体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德勒兹的“欲望生产”理论等;另外,关于现代性批判中技术对人的异化,以及后现代文化中传媒对人的异化等方面的理论,也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如马克思关于人的异化的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理论,以及后现代文化理论中博德利亚(Jean Baudrillard)关于消费社会批判的理论、波兹曼对于娱乐文化批判的理论等。传统西方文论中有关作家心理和创作过程研究法中的社会历史研究法、传记研究法等,也可有效吸收。从受众角度来看,可以参照接受美学研究方法等。另外,哈贝马斯、布尔迪厄等人关于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态问题、知识分子与传媒的关系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大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