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文艺生态批评的结构形态考察方法

电视文艺生态批评的结构形态考察方法

时间:2023-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相关论述中,我们曾提到可以从四个层面上建立电视文艺生态批评的结构层:第一,借用“生态系统”的概念,构建电视文艺及批评的生态系统;第二,重点探讨“电视文艺与自然环境之关系”,考察电视文艺对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的影响;第三,关注人文社会环境对电视文艺的影响。

电视文艺生态批评的结构形态考察方法

一、电视文艺生态批评的结构形态考察方法

电视文艺生态批评研究的核心概念是电视文艺生态批评的结构形态。这一结构形态的确定是进行电视文艺生态批评的基础。吸收已有的生态系统、生态哲学、生态批评、媒介生态学等各种理论资源,将“生态”这一观念引入电视研究,结合电视文艺自身的特点,可以获得一个对于“电视文艺生态”的全面的理解与界定。

在相关论述中,我们曾提到可以从四个层面上建立电视文艺生态批评的结构层:第一,借用“生态系统”的概念,构建电视文艺及批评的生态系统;第二,重点探讨“电视文艺与自然环境之关系”,考察电视文艺对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影响;第三,关注人文社会环境对电视文艺的影响。重点探讨人文社会环境与传播技术变革对于电视文艺的制作观念、价值取向和各类节目形态结构关系的影响;第四,关注电视文艺对于人的精神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的影响。获得对于电视文艺批评的新的价值尺度。

以下我们将重点考察不同坐标中电视文艺生态批评的具体结构形态。

1.构建电视文艺及批评的生态系统

电视文艺生态批评的基础首先是从把“电视文艺”当作“具体节目”这样一个观念中脱离出来,把电视文艺还原到“系统”进行考察,在此,“批评”既是电视文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具体环节,同时也是一种新的分析、评价问题的视角。把电视文艺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看待,吸取自然科学的具体研究成果,将生态学、生物学、数学研究方法或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用于电视文艺的考察,对于遵循电视文艺生态规律,优化电视文艺资源配置,获取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电视文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邵培仁的《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61]和《传播生态规律与媒介生存策略》[62]二文,对借用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研究传媒问题作了有益的尝试。他提倡要树立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媒介生态的整体观、互动观﹑平衡观﹑循环观、资源观;总结出系列传播生态规律:传播生态位规律、传播食物链规律、传播生物钟规律、传播最小量规律、传播适度性规律。王炎龙在《传媒生态规律与电视生存逻辑》[63]一文中,以类似的方法解读电视等媒体,认为引入生态学理论,把传媒当作一个生态系统进行解读分析,对把握传媒规律、促进传媒发展是一有效的研究视角;研究传媒生态,就是最终要实现传媒内部结构优化、传媒功能有效实现、传媒资源与环境合理配置,达到传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当前电视文艺批评的一大弊端就在于我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目光投注于电视文艺具体节目本身,满足于对于一个节目观后的评述,缺少对于电视文艺现象整体把握与文化内质深入剖析的能力。在艺术面向市场,“文化产业”大力弘扬的今天,有必要借用“生态系统”这一概念,从新的视角对电视文艺问题加以审视。

电视文艺的制作与传播,形成了一个从生产至消费的闭合的生态系统,“策划-制作-文本-播出-观众收视-批评-广告收益-再生产”这一过程中,每一环节的变化都会对其他环节发生影响,这多个环节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动态关系。其中每一具体环节又由不同层面上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构成,同时这个系统又隶属于更大层次的生态系统中,他们之间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共同推进了电视文艺的发展演变。这其中的生存竞争与能量流动遵循着自然生态系统所拥有的各种规律。我们可以举例来说明“生态”一词在电视文艺研究中的延展性。

具体到借用生态学方法考察电视文艺现象与问题,可以从多个层面展开。比如从宏观“生态”关系上关注这一过程,研究的相应课题可以包括:电视产业化研究、电视集团化研究、省(市)台生存策略研究等。而在不同环节之内,我们又可以构建不同生态系统,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和研究视野。比如,与制作相对应的课题有电视管理研究、频道资源配置研究,以及主持人生态、编导生态、演员生态等等;与文本相对应的课题有具体节目研究,包括娱乐节目的生态,音乐节目的生态,电视戏曲节目的生态,儿童电视节目的生态,农村节目的生态,女性节目的生态,公安题材电视剧的生态等;与接受相对应的课题有收视调查研究、频道节目时间编排研究等;与评价相对应的课题有批评对象研究、批评方法研究、批评手段研究等。通过以上举例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对于电视文艺研究的系列热点问题,都可以借用生态学的方法,从宏观与微观不同角度切入,辅以量化分析的方法,通过数据的统计与对比,探索电视文艺生态结构优化的方法,有效认识和抑制电视文艺发展中出现的很多不良现象。

比如针对电视文艺发展中的“跟风”与克隆现象,如果我们引入以“生态”的视点加以关注和分析,就可看到,从现有电视文艺所包含的艺术类型来看,有很多艺术的类种还没有纳入其中,已有艺术类种的魅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展示。事实上我们并不缺少节目的资源和表现的对象,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和音乐频道的开播,改变了戏曲节目和音乐节目的生态,让更多的相关艺术类种得以在电视上展现,但与此相对的是,现有电视文艺节目中对于舞蹈艺术、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园林艺术以及各种民间传统艺术的展现,还是极不充分的,有些甚至处于空白状态。我们放着这么多可开掘的空间不去开发,浪费那么多频道资源重复制作同样的节目,实在让人难以理解。数字电视的发展把这种差异性选择推到了历史的前台,具有生态的眼光,有助于我们寻找到新的资源空间,扩大节目内容的选择范围。

再如从节目针对的人群来看,如果我们具备“生态”的眼光,对于观众加以细分,就不会出现对农村、儿童、老人等收视群体等重要人群关注不够的现象。电视文艺一度刮起的“豪华风”成了中国电视一个奇特的景观,电视表现的主体均为城市人和城市生活,而收看电视的大量人群却在农村。八亿农民从电视这个窗口看到的是“小资”们的生活与感情世界,电视传播的这种价值观导向,同样是不具有“生态”视野的结果。拓宽人群关注面,同样会对拓展我们节目对内容选择的思路。

2.关注电视文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文学的生态批评产生于对地球生态灾难的反思,要求改变“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代之以“生态中心主义”立场。近年来在自然生态保护的观念渗透中,电视媒体对此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从电视新闻对于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的宣传与监督,到电视关注自然的各种专题、晚会和文艺节目的制作,特别是《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神奇的地球》等节目,甚至包括美国迪士尼动画片,都在中国电视播出中创造了一次次收视热点。

电视频道方面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有“美国国家地理频道”(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和“探索发现频道”(Discovery)。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于1997年9月首先在欧洲开播,而后陆续在亚洲、拉丁美洲和美国开播。短短数年间,国家地理频道的节目已经用25种语言在145个国家和地区播出。这个频道的目的、内容、风格与对象定位是,“为实现探究世界、分享知识和保护环境等崇高目标,国家地理频道始终不渝地致力于将科学严谨的理念和精美生动的影像完美结合,并将其呈现在全世界的观众眼前。国家地理频道通过其充满科学性、教育性、娱乐性和艺术性的纪录片佳作,为全世界爱好科学、追求时尚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与大自然交融的窗口。其主要节目包括探险发现、环保教育、科学新知、原野生态、世界旅游、人文风俗等。这些节目主要源于有40年的制作经验和辉煌业绩(曾荣获800多项业界大奖,其中包括119座艾美奖)的国家地理电视电影。丰富的资源、高品质的追求和崇高的信念,使国家地理频道的节目风格迥异、精彩纷呈。”[64]

另外一个同样广受欢迎的探索发现频道(Discovery Channel), 自1985年在美国启播后,现今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迅速的有线电视网络之一,覆盖面遍及美国百分之九十九的有线电视订户,在全球145个国家有超过一亿四千四百万个家庭订户。这个频道的目的、内容、风格与对象定位是,“为观众提供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纪录片,节目内容包括以下各类型:科学与科枝、自然生态、人文历史、全球风貌、人类探险。Discovery探索频道是全球最大的纪录片制作及买家,它吸引全球最优秀的纪录片制作人,所以Discovery探索频道的节目均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纪实娱乐节目。Discovery探索频道节目内容丰富、画面优美,以超卓的拍摄技术带领观众探询地球每一个角落。观众纵然足不出户、亦可透过电视机放眼世界、增广见闻。”[65]

中央电视台国际部对这些优秀节目的引进介绍,主要集中在《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节目中。西方优秀的电视节目,直接影响到中国电视工作者的观念和制作技艺。在中国电视纪录片如火如荼的1980年代,文化类纪录片占据了当时电视播出黄金时段的重要一席,在社会获得了持续性的轰动效应。《话说长江》、《话说运河》播放时的收视率曾达到30%,《河殇》的播出在学界和政界都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最后的山神》(孙曾田)、《神鹿啊,我们的神鹿》(孙曾田)、《三节草》(梁碧波)等作品用镜头向人们揭示了,当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时候,是坚守传统还是适应转化的两难困境。这些节目均获得文化界的高度评价。

但进入21世纪以后,电视纪录片却日益被观众疏远。中国电视如何瞩目全球,制作高质量、高品格的电视节目进入国际传媒大市场,是我们迫切关注的问题。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开播后,《地球故事》、《探索·发现》等电视栏目,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予以了密切的关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国,目前广受欢迎的关于历史、自然、人文类电视纪录片中,却较少中国题材的原创作品。关于这一点,一篇采访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副总裁史博恩的文章中谈到,“关于中国,国家地理频道可以说是又爱又愁。史博恩透露,在西方各类电视节目中,关于中国的介绍非常少,更让他们郁闷的是,没有中国内地拍摄的原创中国题材作品。2003年,国家地理频道和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合作,面向全亚洲资助了10部原创纪录作品,最初报名的30个策划案当中,有27部就是中国题材的,最终有两部入选,但没有一部是由中国内地人拍摄的。史博恩表示:‘我们今年的目标,就是让中国人拍中国题材。’”[66]

3.考察人文环境对电视文艺的影响

通过把电视文艺放到现实社会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外部环境变化的背景中,构建出电视文艺生态系统隶属的更高层次的生态系统,我们可以更加清楚认识电视文艺的本质与特征。(www.xing528.com)

“媒介即信息”(麦克卢汉语),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环境正发生着巨大变化,本世纪电子媒介的出现,是人类文化传播史上一次空前的革命。电子媒介导致了一系列新的现象,加速了全球化本土化的进程,电子传播技术所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感知的方式,电子媒介完全改变了人类传播和文化中传统意义上的时空观念。在这种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是诸如电视、因特网和多媒体这样的电子媒介。人类的传播活动也从先前的口耳相传、文字传播,发展到了印刷时代、电子时代,如今则已跨入网络时代。媒介的网络化、信息的数字化、传播的全球化形成了多元化的媒介技术环境和文化环境。信息技术已经全方位地影响着甚至在改变着传统的大众传播手段、方式和结构。互联网卫星电视、有线电视、独立制作公司等新媒介的兴起和传统的大众媒介广播、报纸、电影形成的激烈竞争更促进了媒介内部自身环境的变革与深化。而各国的文化、政治、经济环境以及全球的传媒势力分布环境等等也在媒介的外部环境中影响着传媒生态。

电视文艺是在一定的具体环境中产生,又反过来影响着环境。其中,环境对于电视文艺的生存状态、创作观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视文艺的多种属性决定它置身于一个复杂的系统中,导致它产生变化的因素非常多,系统考察电视文艺的环境结构就显得非常重要,这类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科学、理性地面对电视文艺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找到有效的应对策略。

第一,从共时性的外部环境考察电视文艺的影响。

我们可以把电视文艺的生存的外部环境粗略分为:大环境(后现代语境),中环境(电视传媒历史发展状况),小环境(中国电视现状)。把电视文艺层层还原到它的现实语境中加以考察,可以避免我们看待问题的片面性,增加对于电视文艺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的深刻洞察力。比如谈到当前电视文艺的发展,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中国电视生态环境,其次要关注的是传媒生态环境,再次要关注的是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环境。特别是“入世”后,更应该在全球经济、政治、媒介的语境中关注电视文艺产业的发展,这样才能抑制其无序性运作和泡沫化趋势,获得电视文艺产业的竞争力。

第二,从历时性的媒介传播变化中聚焦电视文艺的变迁。

各种艺术门类的消长和生态状况的变化都与传播技术手段的变革和传播观念的更新密切相关。纵观中国电视文艺的发展历程,诸如技术环境、经济环境、政策法制环境、同质异质媒介间的竞争环境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电视文艺的制作观念、方法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电视文艺的生态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这其中包括从有线电视、无线电视、卫星电视到数字电视的发展,技术革新对于传播区域的扩大;包括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转变中人们对于电视喉舌、教化功能到娱乐功能的认识转变;以及包括互联网媒体兴起对于曾经风靡一时的电视文艺的冲击,让电视文艺处在了一种新的生态格局中等等。

第三,从“综合艺术论”角度探询电视文艺新的生存空间。

电视文艺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电视艺术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艺术类种,而是与其他的艺术类种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文学、音乐、绘画、舞蹈、建筑戏剧、电影等艺术实践与理论的发展,对于电视文艺的丰富性与吸引力的拓展都有很大促进作用。电视文艺从形式上看,一种方式是把已有的相关艺术形式直接在电视上加以展现,如电视晚会、电视剧场、各种演播室节目等等,其次是用电视化的语言与既有艺术融合,利用视听语言的独特优势,创造出属于电视的新的艺术体裁,如音乐电视、电视剧等等。

就目前而言,电视文艺对于既有艺术资源的开掘非常有限,以至于造成传统艺术与电视艺术的脱节现象。这具体体现在,一方面电视文艺对传统艺术资源开掘面不广,或者没有进行深度开掘;另一方面,在艺术理论与艺术技巧方面嫁接不够,不能利用电视传播的优势将传统艺术的魅力释放出来,结果造成传统艺术小圈子化,使电视文艺显得单调,缺少趣味和内涵,形成“电视没文化”的观念。

每一种艺术都有独特的语言方式,电视语言的特点是视听综合性,独特的语法结构的形成是一门艺术是否确立的关键。以语言学视野关注各种艺术之间的关系,在视觉艺术的语言方式、听觉艺术的语言方式、读写艺术的语言方式、电子艺术的语言方式的比照中,增强科学与艺术的结缘,提升电视文艺语言方式的艺术特质,促进电视文艺节目形式的丰富性、表达手段的多样性,增强创新活力。

4.聚焦电视文艺与人的生态关系

重点考察电视文艺对于精神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的影响,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进行电视文艺生态批评的核心所在。电视文艺生态批评的目的是从文化研究角度考察电视文艺,通过电视文艺与人的精神、社会环境、文化变迁之间关系的发现关注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和中国文化走向问题。

人是从自然界进化而来,同时,人又要依靠自然界而生存,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背后,贯穿着整个人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劳动中的演进,是自然进化和社会进化的双重过程。人的进化正是生物进化和社会文化进化相互作用的产物。《周易·系辞传上》曰:“生生之谓易。”生命在新陈代谢中不断获得新生,又在文化创造中不断丰富它的意义蕴涵。自古以来,文学与艺术就与人的关系非常密切,如今与电视文艺相关的活动、内容与现象构成了当今人类生活环境的一部分,电视文艺与人的关系理应成为当代文艺学研究重要对象。特别是在地球已经成了“地球村”,媒介面临“全球化”,电视文艺作为当前人们主要认知、审美、娱乐的对象与方式的语境下,揭示电视文艺与当前精神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从新的角度树立电视文艺批评的标准,而且有利于从源头上重新认识电视文艺的现实作用,更新电视文艺的创作观念,使电视文艺在人类的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有益的作用。

电视文艺是在一定的人文语境中生成的,技术、政治、经济、文化、传媒各种环境的发展变化制约或推动着电视文艺的发展,同时电视文艺的发展变化也反作用于人文环境的发展变化。

首先是电视文艺对人的价值观念、文化心理、审美取向的影响。对电视文艺的关注,也是对当代人的精神生态的密切关注。王先霈在《推动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的良性互动》一文中强调了精神生态的观点,认为生态学还是要以人为出发点。建设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思考的重点要放在推动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的良性互动,要放在推动国民健康的生态观和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的消费观、人生观的建设上面。生态文艺学所关注的不止是人与物质环境的关系,还要关注人与人的关系,特别是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67]正如电影兴起之初,“电影院是市民们引以为荣的城市纪念碑,是培养高尚兴趣、演奏优美音乐的文化馆”一样,电视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成了另外一个自我,构成了我们主要的精神空间。我们大多数闲暇的时间不再是与朋友的聚会交流,而是在电视机前度过。虽然网络的发展促使了新媒体文化以另外一番面目出现,但是从受众面来看,当今媒体发展中电视仍然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其次,电视文艺对于社会生态的影响非常显著。电视文艺既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着时代的变迁;同时电视文艺的趣味引导和价值判断标准,也会对社会伦理、道德风尚、消费观念等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大变革的转型期:一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深刻的经济体制革命,正在产生重大的连锁影响,引起了中国社会一系列重要的变迁。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了强烈冲击,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建立起来,电视在这一阶段的迅速成长,对于社会生态的变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比如,电视制造了与传统观念完全不同的各种“明星”,让人们不但对这些明星趋之若鹜,而且竞相效仿,并引发了全民选秀的浩大声势。比如2005年超级火爆的“超级女声”现象,虽然我们听到来自各种不同声音的褒贬,但不管从学生还是家长的角度,都应该看作是电视这几十年对于明星的观念在大众身上引发的强烈折射,是喜是忧值得深思。再如电视对于“消费”生活的观念的引导:电视广告中关于“时尚”、“品牌”观念的渗透,“豪华风”电视剧袭来的“别墅”、“名车”、“高级娱乐场所”的诱惑,即使最偏远的乡村,也知道“脑白金”、“娃哈哈”,电视让数亿偏远、乡村、小城市生活的人构筑了大都市豪华生活的梦想,引发无数青壮年拖儿带女,走出乡村离开土地,如芦苇般被连根拔起,投入到了城市淘金热中。于是有了“北京人在纽约”,“上海人在东京”,“姐姐妹妹闯北京”。充分认识电视文艺对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于我们重建节约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意义。

再次,电视文艺具有着对文化生态重构的力量。电视改变了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原本处于中心的精英文化被边缘化,原本处于弱势的大众文化的隆重登场,知识分子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被改变,编辑、记者、主持人、明星以及一些“媒介常客”(布尔迪厄语)成了文化的代言人。无权威、无中心,进入了一个“众声喧哗”的文化时代,文化与文明被电视台零打碎敲加以出售。电视创造了很多新的文化景观,如春节联欢晚会成了“新民俗”,“同一首歌”构建了新的音乐广场,韩剧的热播引发了大规模的“韩流”,频道与节目资源的竞争带来的“克隆”节目泛滥,对收视率过分依赖导致娱乐节目几乎“娱乐致死”(波兹曼语)等等,这些层出不穷的新问题,都是当代文化传播中的热点与焦点问题。同时值得我们深思与关注的还有在全球化传播的语境下中国文化传播策略问题,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中国的文化形象问题等等,电视文艺必须将自己的发展与这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文化问题紧密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当前文化生态的优化与和谐。

同样是考察电视文艺和人的关系,精神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分别指向了不同的层面,精神生态主要关注的是人与自我的关系;社会生态关注的是人与他人的关系;文化生态关注的是人与文明的关系。在具体切入点上,可以是宏观考察,也可以是微观考察。以生态哲学为立论依据,消除二元对立看待世界的方式,在具体方法上又可以广泛吸纳现有的各种批评理论资源,进行综合,以文化研究的视野关注电视文艺的发展。

以上所提到的电视文艺对于精神、文化、社会生态的影响也只是简要分析,作为电视文艺生态批评的核心概念,在本书的第三章“生态批评与电视文艺的高端整合”部分将会有更加详细的探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