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意义:电视文艺生态批评对于电视文艺生态重建的促进

意义:电视文艺生态批评对于电视文艺生态重建的促进

时间:2023-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电视文艺生态批评的眼光关注当代电视文艺的发展,可以为电视文艺寻求到新的经济增长点。电视文艺生态批评在此提供了一种不一样的审视眼光。这也是关涉到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生态平衡的大问题。对电视文艺现实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有比较精要的透析。

意义:电视文艺生态批评对于电视文艺生态重建的促进

四、意义:电视文艺生态批评对于电视文艺生态重建的促进

电视文艺生态批评方法既是一种对现有电视文艺作品、现象评价的模式,同时也是对电视文艺的创作具有前瞻性的理性的指导观念。电视文艺经历了为政治服务、承担教化与宣传的任务到一味迎合大众趣味、媚俗、盲目追求收视率导向之后必定要回归文艺的本体功能上,那就是对人的关注,对人的生存价值、生存意义,对人的社会关系、文化选择的关注。这些既是文艺的基本功能,也是电视文艺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新的增长点所在。[28]随着点播电视的发展、观众群的细分,电视文艺资源粗放型开采的时代已经过去,娱乐节目也不能停留在低层次的拼贴、搞笑,需要更深层次的对人、社会、文化的理解,这样才能实现资源深加工的要求,打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质量的文艺精品。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目前电视文艺对文化的表现,正逐渐从三元(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走向多元,其中,民间文化的崛起,应该受到特别的关注。

电视文艺生态批评中关于文化生态的探讨在这种简单分类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把电视文化上升到人类文明的高度来关注电视文艺的发展,在节目类型上,不仅应当有主流文化的电视节目,大众文化的电视节目,精英文化的电视节目,甚至还应当有外来文化的电视节目、民间文化的电视节目、地域文化的电视节目,等等;在各种具体节目类型中又要进一步探讨它们对于整个文化生态系统,对于人的精神生态,对于社会生态的影响,从而更加理性地投入到节目制作中。关注电视文艺与人的精神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的关系,既是媒体从业人员的道德与责任,又为电视文艺在新时期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以电视文艺生态批评的眼光关注当代电视文艺的发展,可以为电视文艺寻求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从目前情况来看,电视文艺节目类型还不健全,比如民营传媒公司对于电视制作的参与,多数停留在广告、MTV、以及电视剧的制作上,我国民营影视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投资电视剧创作占到了全国电视剧投资总额的80%。而有文化含量、资源优势与广阔市场的文艺专题片等节目制作还很少;另外,电视文艺对当代人的精神状态、社会问题深入开掘得还不够。如果仅仅停留在简单分类上来看电视文艺的发展,似乎电视文艺已经很难有新的延伸空间了,头几年很多电视台忙着改版、变脸,但最终并不能赢得市场,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才是省时省力的良策。电视文艺生态批评在此提供了一种不一样的审视眼光。

关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中平等对话等问题近年来成了学术界讨论的重点。电视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实践中担当着重要角色。但目前电视远远没有承担起这样的重任。“电视人更应具备文化良知:我们应该认真地反思和反问自己,通过电视媒体,我们为民族文化、文明,传播了哪些有价值和有影响的文学艺术作品,是否激扬起民族的理想与精神?是否抚慰了民众的情感与灵魂?”张子扬在《电视文艺纵横谈》[29]一文中提出了关于坚守文化版图的观点:当我们面对中国加入WTO等新的现实,应该意识到,中国不仅仅是一个文化消费市场,更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生产基地和影视产品的输出国。尽管这是个长远而艰难的进程,但电视人若无视这个现实的话,我们社会在电视传媒这个领域失去文化“话语权”,进而使民族“文化版图”有所失落……王岳川在《发现东方》[30]一书中提出“文化输出”整体工程的设想与计划,包括260本书的翻译工作以及相关大型电视文化专题片的制作和推出,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重建新世纪当代中国文化精神生态的平衡。这也是关涉到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生态平衡的大问题。

经过近百年的艰苦奋斗,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在近20多年才开启。空前的经济变革要求空前的精神变革。中国的现代化首当其冲的应该是人的现代化,弘扬民族精神、再铸民族灵魂,是中国现代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电视既是现代化的成果,同时也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有效工具。电视这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传媒,理应承担起弘扬民族精神、再铸民族灵魂这样的历史重任。

【注释】

[1]弗·卡普拉、查·斯普雷纳克:《绿色政治——全球的希望》,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57页。

[2]莫尔特曼著:《被钉十字架的上帝》,阮炜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13页。

[3]马尔库塞等著:《工业社会与新左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8、129页。

[4]王岳川:《消费社会中的精神生态困境——博德利亚后现代消费社会理论研究》,载《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5]大卫·阿什德著:《传播生态学》,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6]国外“媒介生态学”是关于传播媒介的变化如何能促进文化中根本的、大范围的或全面生态变化的研究,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感知、人类意识或者人类思维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的研究。电子媒介如何并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文化,仍然是来自不同学术领域学者激烈讨论的主题。近年来,就此问题出版和发表了许多书籍、文章。

[7][美]丹尼尔·贝尔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春译,三联书店1989年5月第1版,第154页。

[8]王岳川:《消费社会中的精神生态困境——博德利亚后现代消费社会理论研究》,载《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9]沈一明:《生态理论:一种新的新闻舆论观》,发表于2004年中华传播学澳门年会。

[10]参考赵白生《生态主义序言:人文主义的终结?》一文。载《文艺研究》2002年第5期。

[11][加]麦克卢汉著:《理解媒介》,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2]文见《新周刊》第151期。(www.xing528.com)

[13]《新周刊》第151期。

[14]在理论批评文章中,何晓兵的《讲一点真实的故事——关于电视文艺纪录片的使命与命运》(发表于《现代传播》2001年第2期)比较有代表性。对电视文艺现实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有比较精要的透析。

[15]高鑫著:《电视艺术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16]以下对于电视文艺历史回顾的阐述,资料来源于张凤铸主编《中国电视文艺学》第一章,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17]以下对于电视文艺历史回顾的阐述,资料来源于张凤铸主编《中国电视文艺学》第一章,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9年版。

[18]益智博彩类节目最早兴起于美国,它是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电台的智力竞赛节目转化而来, 1955年开始在电视上播出。

[19]本处资料来源于:谢耘耕、王彩平《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报告》,载《新闻界》杂志2005年第4期。

[20]张凤铸主编:《中国电视文艺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21]高鑫在《电视艺术美学》中这样来界定“电视艺术”:“电视艺术主要是指——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画造型为传播方式,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把握和表现客观世界,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情感人为目的的屏幕艺术形态。”“如果说得再具体一点,什么是电视艺术呢?——凡是能够给观众带来审美愉悦的电视节目都是电视艺术”。按高鑫的划分,这里面所指的电视艺术不仅仅包括“电视文艺”,还包括纪实类的电视专题等。

[22]何晓兵:《讲一点真实的故事――关于电视文艺纪录片的使命与命运》,载《现代传播》2001年第2期。

[23]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解码》(王广州/译罗钢/校),载《文化研究读本》第345—35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同时参照高红波《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解码理论》一文。

[24]胡智锋、刘春:《会诊中国电视——关于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的对话》,载《现代传播》2004年第1期。

[25]刘春:《中国电视的盛世危言》,载《现代传播》2002年第1期。

[26]胡智锋、刘春:《会诊中国电视——关于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的对话》,载《现代传播》2004年第1期。

[27]陆地:《2004:中国电视产业大解码(四)》,载《南方电视学刊》2004年第1期。

[28]以生态的眼光关注“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有着本质不同,人文关怀强调的是以人为主,生态思想强调的是以和谐、整体利益为主。这个问题还可以进一步探讨。

[29]张子扬:《电视文艺纵横谈》,载《现代传播》2002年第2期。

[30]王岳川著:《发现东方》,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