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益于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导, 1978年之后文艺不再是政治的附庸,电视文艺迎来了第一个发展的春天;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论断之后,电视文艺的发展正逐步迎来又一个更加明媚灿烂的春天。广播电视行业数字化、产业化改革的深化,系列政策的调整,电视台制播分离的实行,民间传媒公司地位的确认,电视文艺节目制作越来越打破原有电视台内部小圈子的垄断,在更广阔的竞争空间中出新出精。在新的灵活运营机制下,更多社会力量,更多的精英人才将参与到电视制作中,新的管理体制更加优化人力、物力资源的配置,节目质量的好坏成了检验市场的重要指标。这些变革有利于进一步细化市场、细化受众,丰富节目形态,加大对资源的深度开发,更加多层面表现社会各个侧面的生活,对文化内涵更加注重,从而优化电视文艺的生态,促进电视文艺生态的价值重建。
电视文艺伴随着中国电视的成长发展,经历了一段曲折成长的过程。电视文艺研究的学者们一般将电视文艺的发展分为这样几个阶段:电视文艺的初创期(1958—1965),电视文艺的停滞期(1966—1976),电视文艺复苏期(1977—1978),电视文艺的发展期(1979- 1990初期)、电视文艺成长期(1990初- 1990末)、电视文艺兴旺期(2000初—2005)。
其中,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电视“走自己的路”的年代,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电视向世界学习的年代。2000年前后,电视文艺作品特别是电视剧作品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很多片子积压卖不出去。但这只是“虚火”,因为只是数量上呈现出比较繁荣的状况,质量上却还有很多漏洞,还不能算是电视文艺真正的兴旺时期。这种结果多数来自于对于短期效益的追逐,大家看好电视剧市场的高额回报,草台班子,匆忙上马,结果导致粗制滥造,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在《中国电视的盛世危言》[25]与《会诊中国电视——关于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的对话》[26]等文章中,刘春对中国电视可能出现的危机作了预测,认为由于制度的滞后,电视台内各种利益关系的不明确,导致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难以推进,中国电视在最近三五年内一定会遭遇危机,中国电视的“冬天”不远了。另外还提到由于信息传播上的制约和分配制度上的总体平均主义,一旦市场放开,国际媒体准入,很可能会出现人才的迅速外流,而导致“媒介帝国”的空心化。预言人才“大逃亡”可能成为对CCTV致命的袭击。(www.xing528.com)
影视节目制作市场上的不平等现象严重限制了民营企业能量和潜力的释放,加剧了电视产业市场上的无序性。2003年8月7日,国家广电总局社会管理司在《关于改进广播电视节目和电视剧制作管理办法的通知》中决定,选择一批近年来参与电视剧制作业绩突出、具有相当制作实力的非公有制机构作为试点,为其核发长期(亦称甲种)《电视剧制作许可证》(144号到151号)。有8家民营企业首获殊荣。陆地在《2004:中国电视产业大解码(四)》[27]一文中以“民营企业吐气扬眉”对这一现象作了解读,认为长期《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的发放,对国营节目制作机构来说,是一种垄断的终结,竞争的真正开始;对民营企业来说,更是一种精神和生产力的双重“解放”。这对促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中国电视剧制作市场,提高中国电视节目质量和竞争力,对于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国营企业与民营企业、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机构之间的利益平衡,杜绝电视节目交易领域的腐败现象,作用不可估量。8张长期《电视剧制作许可证》只是中国电视剧市场正式开放的一个开端。随着市场的扩大,更多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也将获得同样的权利。因此,我们断言:中国民营影视制作力量已经或正在成为中国电视产业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和国营影视制作机构市场上竞争的对手。
专家们分析说,民营企业没有包袱,轻装前进,它们的投资大都会按商品市场规律收到预期回报,通常不会为奖而奖,为应景而损失艺术个性,所以相对国有影视企业,他们对市场更加敏感、更加专注。同时他们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专业人才和规范管理。这使得他们面对市场能够灵活及时应对。
因为体制的滞后,在改革中特别是现有电视台内部经历电视的“冬天”在所难免,但从整个电视业的发展来看,在“内容为王”的竞争中,电视正孕育着春的生机。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答新华社记者问时提到:无论从哪个角度说,广播影视产业都是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目前,我国传媒市场的规模已经超过1800亿元,利税总额已超过烟草业,成为国家第四大支柱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