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自然的破坏与心灵的异化,如何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共在关系,既是现代学术的课题,又是当代艺术必须担当的使命。当代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以电视为主体的传媒文化日趋升位为一种主流文化。电视作为一种新的和重要的生存环境,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精神生态,关注传媒文化与个体生命的关系,日益成为文化研究的重点。
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其中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工环境(具体指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现代生态学把世界看作是“人—社会—自然”三者复合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各种生态因素(包括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各种因素)普遍联系并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电视作为这个复合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环境,已经具有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的意义。(www.xing528.com)
传播技术的发展、传播方式的改变,最根本的冲击在于媒介改变了我们的“环境”,“将媒介作为环境来做研究”是以尼尔·M·波兹曼为代表的“媒介生态学”和“传播生态学”的重要理论观点。我们原来生活在自然的“物理”环境中,在传统社会里,文化认同是通过生活区域、符号习得、神话传说、礼仪庆典、日常生活管理、社会交往等等来完成的,历史的和地理的因素制约着文化传播的关系,历史的传承和地理的分割是各种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而如今“随着信息技术介入越来越多的社会情景,传播媒介的变化改变了社会进程、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社会秩序是一种经由传播建立起来的秩序”。大卫·阿什德(David L. Altheide)在《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5]中认为,信息技术介入社会情景,使得实在的社会情景改变了形态,因而形成了一种媒介生态环境,实在环境和媒介环境之间通过信息技术媒介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文化。我们现在更多生活在媒介为我们构筑的“媒介环境”中,传播生态环境为整个社会开辟了一个符号互动的场域,所有的现实生活(实在环境)必须经过电视(或其他信息技术媒介)的中介才能被人们认识,而人们也自觉地通过信息技术媒介来影响现实,与实在环境不同,传播生态不是一种物理性环境,而是充满着符号互动的意义环境。在当代社会中,符号环境也许是更重要的社会存在,因为它指引着人们的行为,给行为提供意义维度。[6]
在当今时代里,影像文化作为电子文化强有力的一支力量,正在重构着人类的文化,也正在重构着人类的审美观念,甚至加剧着文明的冲突。丹尼尔·贝尔认为:“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影像,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在一个大众社会里,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7]电视媒体在促进人们彼此间的信息交流方面,提供了快捷多样的形式。影视的诱导和广告的诱惑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确立了自身的行为方式。在一片喧嚣热闹的传媒世界中,人们独处内省和与他人交流沟通的时间和空间关系都受到了破坏。传媒介入造成私人空间的公众化和世界“类像”的家庭化,导致了传媒(尤其是卫视)的世界一体化,从而使紊乱的信息传播全球化。亨廷顿认为这一方面有可能使信息扩张和误读造成“文明的冲突”,另一方面,传媒信息的膨胀因失去控制而使当代人处于新的一轮精神分裂和欲望怂恿的失控状态之中,造成“文明内部的冲突”。[8]由于一切自然生态的危机其根源在于人的精神生态的危机,而电视媒体作为我们重要的社会环境,对我们的精神生态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在生态研究中,我们应该密切关注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环境和宏观社会环境的关系,还应该密切关注人与媒体环境的关系。在我们注重自然生态保护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媒体生态的保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