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动画思维的互动形式
1.两种基本思维形式
最基本的思维形式只有两种:逻辑思维(亦称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衡量思维形式的标准只有两条:一条是思维活动所凭借的思维材料;另一条,是表述思维成果的形式。思维材料也只有两种,一种是抽象的概念;另一种是具体的形象;表述思维成果的形式也是两种,一种是语言构成式,或符号构成式;另一种是图景式,或感性具象式。
逻辑思维活动的思维材料是抽象概念,表述思维成果的形式是符号式的;形象思维的思维材料是具体形象,表述思维成果的形式是图景式的。
从可感性和非可感性角度说,思维形式可分为思维外在形式和内在形式:外在形式即是可以看到、听到的色彩、图像和形象化的语言;内在形式则是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在头脑中思考事物的内在联系和逻辑规则。内在形式经过外化、物化便成为外在形式。
抽象思维活动在头脑里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材料,对事物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概括,即内在形式,产生思维成果之后用外在形式即词、句、段、篇进行理论性表述;形象思维活动在头脑里运用线条、色彩、图形、声音等作为思维材料寻求对人物或事物进行完美的表现即外在形式,思维成果一旦成熟即产生了完整形象,便外化为具体的造型形象或形象化的语言描述,即外在形式。
其他各种思维形式凭借的思维材料和表述思维成果的形式都离不开上述的两条标准,只是具体的思维过程、阶段和形态有所不同。
由此看来,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作为人类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两种最基本的思维形式决定着思维活动的性质、功能及其成果的质量。因此,全面而深刻地认识这两种最基本的思维形式对动画思维形式的研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2.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脑科学依据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学者斯佩里在对“裂脑人”的研究中揭示出:人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物质,它的左右两半球有着不同的分工。大脑的左半球主管人体的右半部,偏重于思维中语言的、概念的、分析的、连续的和计算的能力,还具有比右半球强得多的控制能力。而右半球则与知觉和空间有关,偏重于对音乐的、绘画的、空间的形象感受和认识能力。大脑两半球各司其职又互相协作,通常把大脑左半球称为“逻辑半球”,把右半球称为“情感半球”。
实验还表明:科学家和艺术家在工作时,其脑中的亮点和黑影的位置是不同的。当一位科学家正在进行紧张的研究工作时,其大脑的左半球是明亮的,表示其逻辑思维异常活跃,与此同时,右半球也稍有一些亮点,但大片区域是暗淡的,表明在逻辑思维亢奋的时候,尽管也有形象思维穿插其中,但不起主要作用。相反,当一位艺术家正处于艺术创作的高潮之中时,其大脑的右半球是明亮的,这表示其形象思维十分活跃,与此同时,左半球也有一些亮点,但大部分区域是暗淡的,表明形象思维亢奋时只伴有少量的逻辑思维。人脑的两半球,就好比两套不同类型的信息加工系统一样,从相辅相成和互相配合中达到协调一致,成为完整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活动。(10)
这项研究证明:第一,人脑的两半球各司其职,各有侧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为思维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不是各自孤立的、分割的,而是互相配合、相辅相成的,两者的关系更深刻地表现在他们之间的互相渗透和互相促进,构成完整统一的思维活动中。
3.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在动画中的互动形式
在讨论动画思维的互动形式之前,有必要对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作一些新的探讨。别林斯基说:“哲学家用三段论式说话,诗人则以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却是同一件事情。”(11)那么,三段论式的逻辑思维和具体图景的形象思维有何异同,有何关系呢?
“思维不管是形象思维或逻辑思维,都是认识的一种深化,是人的认识的理性阶段才达到的对事物的本质的把握。形象思维的过程在实质上与逻辑思维相同,也是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但这过程又有与逻辑思维不同的、本身独有的一些规律和特点,这就是在整个过程中思维永远离不开感性形象的活动和想像。”(12)
其实,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在感性认识阶段的表现形式是相同的,均为:感觉——知觉——表象,而在理性认识阶段两者就分道扬镳了:
逻辑思维表现为概念——判断——推理;
形象思维表现为表象——联想——想像。
逻辑思维“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从感性到知性到理性的三个阶段中抛弃形象,抽取本质,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形象思维始终“离不开感性形象的活动和想像”,那么,形象思维又如何从现象到本质呢?形象思维理性阶段中的表象、联想和想象如何达到本质呢?
有人说,形象思维是“把感官所获得并储备于大脑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信息,运用比较、分析、抽象等方法,加工成为反映事物典型特征或本质属性的一系列意象,以这些意象为基本单元通过联想、类比、想像等形式,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13)
这里的“比较、分析、抽象等方法”是不是逻辑思维呢?怎样判断形象是否具有典型特征呢?怎样判断这些联想、类比和想像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呢?这种判断是不是逻辑思维呢?答案是肯定的,是逻辑思维在起作用。具体表现为:
(1)斯佩里的“裂脑人”研究证明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都不是各自孤立的,科学家以逻辑思维为主,形象思维为辅;相反,艺术家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为辅。在艺术家形象思维的理性阶段伴有“逻辑半球”的分析、类比等思维活动。这两种思维活动是同时在大脑中发生作用的。
(2)在具体的思维过程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往往是交替进行的。科学家在思考某一科学问题过程中也或有联想、想像穿插其间;艺术家在创作某一艺术形象的过程中,也常常用某些学科的理论来分析,鉴别其形象的真实性、思想性和审美价值。这两种思维活动是在不同时间发生作用的。
(3)科学家在进行逻辑思维时,根据需要会调动已有的储存的感性材料。科学家的头脑中储存着许多感性表象和具体形象。同样,艺术家的头脑中也储存着许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因此,在艺术家构思某一艺术形象的过程中,会随时调用自己头脑中储存的理论知识来分析、评价这一艺术形象是否具有典型性和社会思想价值。这是已有的逻辑思维即时地发挥作用。
上述三点表明,形象思维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依靠逻辑思维达到的,离开逻辑思维的深化,形象思维的产物很难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这样的探讨无非在于论证: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关系更深刻地表现在它们之间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和互相促进。逻辑思维可以使形象思维明确其方向、目标、深度和广度,加快思维的进程,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形象思维以想像的形式促进逻辑思维去开拓新的领域。人们对未知事物和未来情景的想像和幻想,往往会构成最初的科学思维的冲动,从而促使人们探索未知事物的奥秘,产生新的发现、发明和创造。
探讨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互动关系对动画思维具有更重要、更直接的意义,因为:
(1)动画形象原本是无思想、无情感、无生命的图画,是创作者赋予了他们以思想、情感和动作等。因而,形象(即图画)与创作者是完全分离的,动画形象所获得的人的各种功能都是创作者外加的 、理性的东西,是逻辑思维成果的形象化。
(2)动画创作不但可以以客观现实为题材,而且还可以以主观愿望和理想为题材,并将其直接外化为具体形象表现出来。这种主观愿望和理想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逻辑思维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一种思想意识的具象化。
由此可见,动画思维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密切结合、相互推动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可称之为动画思维的互动形式。
对于动画思维互动形式的研究即是认识和探讨其本质和规律。
列宁说:“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14)实际上,动画思维的互动形式的实质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各思维要素之间的关系,即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概括起来,动画思维的互动形式有三条规律:
(1)形象与逻辑统一律。动画形象与理性逻辑的对立统一关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反应客观对象的形象(形)与创作主体意念(神)的统一,“形似”是基本要求,“神似”是高级形态,神形兼备则是理想境界;另一种是主观愿望或理想构成的动画形象,要用事物发展规律来衡量和鉴别是否合情合理,符合逻辑。前者如美国动画片《熊的故事》讲述一个发生在远古时代的神话故事。主人公肯耐原本是一个年轻的猎人,他的哥哥在一次狩猎时被一只自卫的狗熊杀害,从此,肯耐立志要杀掉所有的狗熊为哥哥报仇。但是就当肯耐如愿以偿杀掉夺走哥哥生命的那只狗熊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大地精灵决定把肯耐的灵魂和刚死去的熊的精魂互相调换,迫使他开始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肯耐千方百计地急于寻找解除这一咒语的办法。恰巧,肯耐遇到了小熊寇达,他俩在交往过程中逐渐互相了解,彼此亲密起来,超越了亲兄弟的感情。尤其是已经变成了熊的肯耐遭受自己的人类兄弟不断追杀时,他终于意识到了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显然,肯耐这一动画形象是形象思维对于客观对象进行艺术创造的成果,而使肯耐由人变为熊的经历使他设身处地地感受人类对熊的残害,使他深受震动,从而醒悟。这还是逻辑思维的产物。后者如美国动画片《虫虫特工队》,蚂蚁王国里最有创意的就是飞力。这一年,当蚂蚁们把辛苦采集来的食物储存好,准备贡献给鸭霸的蚱蜢时,竟被粗心的飞力搞砸了。蚱蜢首领威胁他们赶快捕回食物来,否则就大开杀戒,毫不留情。飞力为弥补过失,自告奋勇去搬救兵,然而阴差阳错中,飞力找来的却是七双失业的马戏团虫虫……这里的动画形象和故事完全是编导者通过主观想像把人世间类似的事情移置到昆虫世界里,其中各个昆虫的思维、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完全以人类的思维规律和社会生活逻辑展开的,因而,合情合理,被观众所接受。
(2)个性与共性统一律。动画形象同样是通过个性反映共性,从而认识并揭示事物的共同本质。德国诗人歌德说:“……理会个别,描写个别是艺术的真正生命。用不着担心个别的东西或许不能得到人们的同情。每一个无论多么特殊的性格以及你所能再现的每一事物,从石头以至于人,总是具有一般性的。”(15)动画思维注重个性理所应当。然而,动画形象熔铸创作者深刻的理性思考使其富有更具普遍意义的想像内涵,却是动画思维应该追求的艺术高度。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动画是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在互动中达到高度融合的典范。在《千与千寻》中他为了塑造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女成长的典型性格,而把礼貌、谦虚、真诚、忍让、善良而又顽强、勇敢等等许多优良品质通过不同人物和故事熔铸到千寻的性格之中:为汤婆婆做苦工学会了勤奋和忍耐;在帮助肮脏的河神洗掉身上污垢的过程中懂得了尊敬别人,并锻炼了顽强的意志力;用自己的河神丸挽救了孤独寂寞的无面人,体现了她善良和宽容的一面;在解救和帮助白龙的过程中她表现出十分的真诚和执著……可以说,千寻的成长经历、性格形成是个性化的,而在她的性格浓缩、集中了那么多的美德却具有普遍的人生意义。正是个性体现着共性,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二者能够达到如此完美的统一,说明动画思维恰恰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高度结合的结果。
(3)局部与整体统一律。动画形象的各个部分、各种特征要经过整合,达到整体性和同一性。亚里斯多德说:“一个完善的整体之中各个部分必须紧密结合起来,如果任何的部分被删去或移动位置,就会拆散整体。因为一件东西既然可有可无,就不是整体的真正部分。”(16)动画形象的某一局部或者整个作品的某个部分都是具体的、感性的,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但各个局部或部分要构成完整的动画形象或一部作品的整体性就不能单靠形象思维了,而要借助逻辑思维寻求并理顺各局部或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有机统一、融合、浑然一体。动画作品的整体性同样如此。最典型的范例当属《千与千寻》的结构方式。片中千寻自己成长的故事、小白龙的故事、汤婆婆的故事、无面人的故事、河神及河神丸的故事;还有宝宝的故事、锅炉爷爷的故事等等都是作品中的一个个组成部分,都是通过形象思维创造出来的动画形象,而宫崎骏设置这些故事并赋予每个故事各不相同的内容和意义,又由千寻的成长作为线索把这些故事串联起来构成一个艺术整体达到塑造千寻性格的目的。很显然,这种由各个局部组成的整体完全是理性的思考和逻辑思维的产物。
在谈到艺术作品为什么需要构成统一整体时,歌德说:“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能力的统一体,艺术作品必须向人的整体说话,必须适应人的这种丰富的统一体,这种单一的杂多。”(17)
当然,在动画思维中,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互动关系不是割裂的、分离的,也不是拼凑、捏合的,而是两者交互推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决不是各自孤立进行的。以上的分析只是为了解释的方便而已。
二、灵感思维对动画思维的互动作用
1.动画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动画思维如果仅仅停留在一般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互动阶段,而没有新的创造性突破是难以产生优秀作品的。因为动画思维呼唤着大胆而神奇的想象。这就需要对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作进一步的具体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都有高低不同的层次,抽象思维分“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通常将前者称为逻辑思维,后者为辩证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是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18)形象思维分三层次,表象思维——自发性形象思维——艺术思维,表象思维是最低层次,自发性形象思维指成年人日常生活的回忆、联想等随意性思维活动,艺术思维则是艺术家以创造艺术形象为目的的自觉性的形象思维,是自发性形象思维升华的最高层次,对此,通常称为形象思维。(19)
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按思维的智力品质,将思维分为再现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认为“再现性思维,即一般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人们通常把创造性思维和发明、发现、创造、革新、写作、绘画、作曲等实践活动联系起来。”(20)发明、发现、创造、革新属科学范畴,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脑科学,即科学思维成果;写作、绘画、作曲,属文学艺术范围(当然写作也可以是科学写作,这里只作狭义理解)是艺术思维的产品。
由此可以推断:(www.xing528.com)
抽象思维: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科学思维;(通常逻辑思维即指抽象思维,既包括形式逻辑思维也包括辩证逻辑思维,因此,下文一律用逻辑思维这一概念)。
形象思维:表象思维——自发性形象思维——艺术思维(自觉性形象思维)
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都是创造性思维,是辩证思维和自发性形象思维的升华,也就是创造性思维。那么,这种升华是如何实现的?是怎样产生的?呈现出怎样的思维活动过程?这的确是问题的关键。
动画思维作为艺术思维的一种形式,也必须认识和理解它的发生、发展规律。而且,这是探索艺术创造源泉的途径。
探讨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研究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灵感思维,它是触发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驱动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灵感的介入,动画思维很可能一筹莫展。即使勉强为之,也只能产生平庸之作。
2.灵感思维与动画思维的互动形式
动画思维所产生的奇思妙想、超常幻想,一般的思维过程是不可能达到的,只有借助灵感的触动和激发才可能实现,因此,认识和掌握灵感思维的特征对动画创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灵感思维的科学依据
灵感(inspiration)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指神赐的灵气。柏拉图说:灵感是“神的诏语”,“诗神……给人以灵感。”黑格尔也承认灵感,认为是“艺术家的一种能力”。但灵感究竟是什么?别林斯基解释为“灵感是一种不是被人的意志,而是被与此无关的某种影响所唤起的灵魂的精力。”什么样的“某种影响”呢?前苏联学者柯·柯·普拉图诺夫试图解释说:“灵感是一个人在创造性过程中的能力的高涨 ;它以心理的明晰性为其特征,同时是和一连串思想,以及迅速与高度有成效的思维联系的。”(21)这里指出灵感是一种心理现象,也可能是一种思维活动。
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明确指出:这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灵感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头脑中的某些信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经过加工而突然沟通时产生的认识上的飞跃,表现为人们对某一问题的突然领悟(“顿悟”)、某一创造性观念和思想的突然降临(“灵感”),以及对某种难题的突然解决。这是潜意识与显意识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的结果。
那么,何谓潜意识呢?
美国当代脑科学家麦克林对大脑不同层次结构的专门研究,揭开了潜意识的奥秘,提出了可靠的科学依据。麦克林把脑解剖方面的成果同大脑进化的历史结合起来,从而揭示了大脑及其意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麦克林研究的结果表明,大脑共分三个层次:由里向外分为爬行动物脑、缘脑和新皮层。这三个层次都有着各不相同的结构性质和功能。最外层的新皮层是尼人到智人阶段进化的产物,它的功能主要是管辖着计算力、抽象力、想像力、智力,相当于人的显意识部分;新皮层下边是缘脑,这是由哺乳动物遗传下来的,它控制着情绪、感情;缘脑里边是爬行动物脑,它根源于爬行动物脑,故有此称。人的一些本能、原始冲动等皆发于此,它相当于人的潜意识部分。
麦克林的理论声明:介于新皮层与爬行动物脑之间的缘脑,是介于显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不能做硬性的划分。
麦克林的理论证实了潜意识的客观存在,并找到了脑生理基础和脑历史进化的依据,指出人脑是自然历史发展的结果,意识是人脑不断进化的产物。(22)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经过大量研究之后断定:在人类自觉意识之外还存在着一种人们没有意识到的内驱力,这个内驱力时刻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里,支配着人们的行为——这便是无意识。他将人的意识范畴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并指出“潜意识是客观存在着的精神现象,它一旦受到损伤,就势必导致人的精神生活失常,如痴呆、癫狂等。反之,如果前意识异常活跃,那么它就会自然赋予人的高超的非逻辑思维能力,如幻想、想像、直觉和灵感能力等。”他指出:精神活动本身都是无意识的。那些有意识的过程只不过是整个精神生活的片断和局部。整个精神生活像一座浸在水里的冰山,意识则是仅仅露出水面的那一小部分,而浸没在水里的绝大部分就是无意识(包括前意识和潜意识)。无意识是精神分析学的核心部分,说明“我们有两种无意识—— 一种是潜伏的,但能够变成意识;另一种被压抑的,在实质上干脆说,是不能够变成意识的。”(23)
上述资料说明:
a、潜意识是客观存在的精神现象,是一种没有意识到的内驱力;
b、潜意识是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绝大部分的;
c、潜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异常活跃,可以转化为显意识,表现为幻想、想像等。
可见人的潜意识是巨大的,甚至是无限的,因而转化为显意识表现为想像和幻想也是无穷的,这正是动画思维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的动画编导者缺乏想像的原因就在于不善于发掘自己潜在的思维能量。
幻想、想像恰恰是动画思维的灵魂。那么它是怎样由潜意识转化为显意识的呢?这对动画思维的产生具有直接的引发作用。这里的“一定条件下”是什么具体含义呢?一般说来,思维是一种显意识活动,即是有意识的思考。而潜意识是不是一种思维活动呢?答案是肯定的。潜意识是一种自我尚未察觉的思维活动,是隐蔽地暗自进行着,是不被人们意识到的。但当潜意识思维一旦有了成果,便显现出来,与显意识沟通,也就成为有意识的思维活动了。即表现为想像或幻想了。这种由潜意识向显意识的转化过程正是灵感思维的过程。
由此可见,潜意识是产生灵感思维的源泉。灵感思维,就是在显意识的有意追求下,经潜意识加工后,再迎向显意识,是显意识和潜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晶,那么,显意识是怎样触发潜意识,构成灵感思维呢?
(2)灵感思维对创造性思维的催化作用
这首先要了解潜意识是怎样被触发起来,从而构成灵感思维的?
“非理性的灵感触发信息的潜意识活动,必须以理性的大脑诱发势态的意识活动为条件。由意识将潜意识思想材料调动到所需要的方向。灵感触发信息非自觉的发动机制,正是由有意识活动所造成的诱发态势所启动。”(24)
那些能导致认识飞跃的潜意识,开始并不是自觉的生理、心理活动状态,只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意识活动,但它一旦进入意识活动领域,对创造性完成任务,就比自觉意识更为优越。它是显意识和潜意识互相作用的结果。它在潜意识的情感和理性升入意识之前,主体对它毫无察觉,而当他在外界客体的刺激下,突然升入意识,渗入到当时的知觉时,直觉已经发生了。在直觉中的潜意识,是建立在对思维成果综合基础上的一种本能,是思维能够快速解决问题的本能。(25)正是这种被调动起来的潜意识激发起灵感思维活动,成为创造性思维巨大的驱动力。
灵感思维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思维形式,带有突发性、跃进性的思维过程,具有创造性和非逻辑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灵感思维的产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另一种是突如其来,倏然而至,不由自主。
触发灵感的信息有:外部偶然机遇和主体内部积淀意识,大体可分为:思想点化、原型启发、形象体现和情景感发。上述四种信息作为灵感的触发源不是单一的,也不是孤立的,在动画创作过程中常常是交叉出现、交互作用的。
灵感思维应具备以下条件:知识储备、求索精神、内容的鼓荡和完美的追求、环境诱发和情感驱动。动画编导者要努力为自己创造这些必备的条件,才可能迎接灵感思维的到来。
实际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不断地互动过程就是引发灵感思维的过程。而灵感一旦出现,又与逻辑和形象形成了互动,如此往复递升激发起科学的或艺术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与灵感思维、创造性思维(包括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的关系可以表述如下图示:
钱学森在1995年3月16 日给戴汝为的信中明确指出:“思维学就只有三个部分:逻辑思维、微观法;形象思维、宏观法;创造性思维、微观与宏观结合。创造思维才是智慧的源泉;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都是手段。”(26)
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一切形式的思维活动其最终目的都在于创造。动画思维作为创造性的艺术思维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在不断地互动过程中诱导灵感思维的迸发促使创造性动画构思的诞生。
(3) 灵感思维与动画思维的互动形式
动画思维作为一种创造性艺术思维自然也是在灵感思维的促动下进行并获得成果的。其运行模式可表述为如下图示:
前面已经对潜意识如何转化为显意识作了具体解释,同样,显意识也是可以转化为潜意识的。“来源于显意识活动的不断重复刺激,从而记忆化、沉淀化、自动化,日益转化为潜意识。”(27)因此,可以推断上述图示中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中都包含着显意识和潜意识活动。而且,不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是互动的,二者与灵感思维也是互动的,它们各自包含的显意识和潜意识也是互动的。总之,各种思维活动既不是单一的,也不是静态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促进不断运动的形态。明确这一点是为了下面进一步阐述灵感思维及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动画思维的互动形式。
为了便于理解上述图示,我们不妨以《狮子王》的创作过程为例,做一些猜测性的阐述,或许对探讨动画思维的运行状态和规律会大有裨益。
在《狮子王》编导者头脑里储存着大量的关于权力斗争、阴谋杀害、生命、爱、责任等等历史的或现实的人物故事、现象等及其有关方面的理论、概念和思想……既有逻辑思维材料又有形象思维材料,既有显意识活动,又有潜意识活动,它们互相碰撞、相互促进……偶然,(即新因素触发)或因读了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或因看到了该剧的演出,也可能以前读过(或看过演出)现在又忽然想起,于是萌生了以此作为题材进行动画创作的欲望,仅仅欲望而已。他明白,原剧不宜改编成动画,但使其童话化的途径还没有找到,所以,真正的动画思维并没有展开。但是,他对这一欲望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并没有停止,各种形态的显意识和潜意识活动仍在继续……偶然,(又有新因素触发)他看到一部电影或电视片,或文字描绘,甚至可能亲自到了非洲,或者是相类似的地方,看到了一群狮子在草原上、或山野上奔跑……突然,这一显意识唤起了长时间暗自活动着的潜意识,迸发出灵感,将《哈姆雷特》剧中的人物比拟成狮子,在这一灵感思维的促动下,动画思维迅速展开,顿时,联想、想像、幻想一下子活动起来,丰富起来,童话化的《狮子王》开始初具雏形,但仍未形成完整而深刻、生动的艺术整体,动画思维还在继续……偶然,(又由新因素触发)由于久久思索,突然对生命、责任、权力之类课题的理性认识大大深化;或者,又看到、听到、感受到、联想到如庆贺新生、欢呼荣耀,或者孩童的命运遭受种种磨难,却得到众多朋友忠心而热情的帮助等等诸如此类的故事或现象,突然使动画形象更加清晰起来,还可能由于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互动突然使原剧中的人物关系、情节结构和多重主题得到了单纯化、清晰化、深刻化……《狮子王》的动画思维就在这一次次的偶然、突然的灵感思维的促动中伴随着或显现的或潜隐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不断推进中最终成熟起来,完整起来,一部新的、创造性的动画作品即将诞生了。以上对《狮子王》的动画思维萌生、展开和成熟的过程作了一些猜测性的描述,虽然与实际的情形不一定完全相符合,但其中显意识和潜意识不断相互影响、彼此转化,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交错互动,持续不断催化着灵感思维的不断出现,致使这一动画思维过程最终完成,这情形与《狮子王》构思创作的思维状态应该是大体相仿的。
从上述描述中,可以对动画思维的互动形式得出如下两点结论:
第一,在动画思维过程中,潜意识和显意识的交叉互动始终没有停止,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交叉互动也始终没有停止。
第二,灵感思维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互动下,在显意识与潜意识的相互转化中,一次次不断地迸发,每一次都极大地推动着动画思维发生突变性的进展,可见,在整个动画思维过程中灵感思维也是多次出现的,而不是一蹴而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