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名誉型处罚
清代的商业社会还流行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惩罚方式。即罚违规者花钱请同行的人喝酒,或是花钱请戏班子给大家演一台神戏(通常并非全演神戏)。如刊刻于道光七年(1827年)的《上海县西帮商行集议规条碑》[113]中对于违反“银串照市划一,不许申上就下,致有两相退傤唇舌。倘不照议,查出,罚船号经手者,神戏各一台”;对于“贪酬失察”严重失职导致税收出现漏缺者,则给予“罚银三十两充公,并罚神戏一台,以昭炯戒”的双重处罚。
罚违规者摆酒席,或者出钱请戏班子为大家演戏,看似滑稽可笑之举,然而,这样一种处罚的意义和效果却是多重的。“以昭炯戒”即言简意赅地揭示了罚戏罚酒席的目的:所谓“昭炯戒”者,彰明昭著以示警戒之意。这样的处罚效果一箭双雕:不仅让违规者花费了钱财——财产型惩罚,又让违规者公开对大家进行了赔礼道歉——民事制裁中的名誉型处罚方式;还让违规者的所作所为尽人皆知,富于警戒、警示他人——法律教育的效果。实在是一种极其富有中国民间特色的法律制裁方式。玛高温也注意到这种富于中国特色的“行会的惩罚”,并进行了这样的述评:
昔人把欢宴和惩罚搅和在一起乃是一种谋略。这种和稀泥式的巧妙方式——可以增进礼让与和睦相处——当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创造。这不仅仅是将对玩忽职守和难以驾驭的行会和工会成员的惩罚寓于节庆之中,而且对一般违例之人也是如此。当争端一起,仲裁人就介入或受请参加调停,他谴责并宣布对挑衅寻事者须罚款支付一台戏和一桌酒席的费用;酒席排在看台里,可以边吃边看戏(客人们是仲裁者、诉讼的当事双方,以及邀来作陪的朋友们),同时,天井则对公众开放,免费看戏。虽然这项强制的招待和酒席对主人而言不啻是一种侮辱,然而他却由于作为主人受到有礼貌的对待而心满意足。[114](www.xing528.com)
更有北京《老羊皮会馆匾额》所记之行规内容,可谓是奇文共欣赏。该碑文就三项内容定有六条规定,每项内容后有禁止性的规则表述,但没有具体的处罚方式,而是通通以“不遵行规,男盗女娼”这样谩骂性的语句来代替在其他行业的行规中通常是具体处罚规定的内容。这说明清代的商人对于声誉格外珍视的特点。
从各种史料的记载来看,行业处罚方式不止上述两种,有的处罚方式甚至非常残忍和血腥,最著名的事例就是苏州金箔作董司被众匠人咬死的例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