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复审监察制度:刑部、御史台、大理寺的职能分析

复审监察制度:刑部、御史台、大理寺的职能分析

时间:2023-05-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京城以外诸州的刑狱,由刑部以遣使的方式予以复审,然后申报刑部。刑部遣往地方的使者,首先应该巡视地方监狱,发现冤案,改善狱政,这也是启动复审,履行司法监察职能的重要环节。自玄宗时,设置御史专职监察尚书六部;德宗贞元八年御史台设法直专门复核大理寺、刑部申报台司的案件。侍御史李元素复审大案,颇有成就,为时器重。出巡复审地方刑狱也是明代监察御史主要职责之一。

复审监察制度:刑部、御史台、大理寺的职能分析

一、复审的监察

复审监察的目的仍然在于慎刑。从出土的秦简可知,在秦朝的诉讼程序中就存在复审制度,“以乞鞫及为人乞鞫者,狱已断乃听,且未断犹听也?狱断乃听之”[56]。初审判决确定后,经乞鞫就进入复审程序。至于秦汉时负责复审的是哪些官员,也许可以从《史记》中记载的赵高陷害李斯案中找到答案。“赵高治斯,榜椋千余,不胜痛,自诬服。斯所以不死者,自负其辨,有功,实无反心,幸得上书自陈,幸二世之寐而赦之……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复讯斯。”[57]李斯、赵高应该是对秦朝的司法诉讼程序很熟悉的,可以推断,当时重大案件的复审应由御史、谒者、侍中之类的君王的心腹耳目之官负责,带有浓厚的司法监察色彩。“复审按其方式可以分为三类,即审级复审、上诉复审和案件复核……案件的复核是复审制度较有特色的一种制度。这是专门机关对司法审判的监督,而且是多重监督。”[58]

也可将复审的监察主要分为刑部复审的监察、大理寺复审的监察、御史台都察院复审的监察。

(一)刑部复审的监察

在唐代,刑部是司法行政机关,其司法监察职能主要体现在对地方或京城的流以上案件的复核。“若大理及诸州断流以上若除、免、官当者,皆连写案状申省案覆,理尽申奏;若按覆事有不尽,在外者遣使就覆,在京者追就刑部覆以定之。”[59]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以前,流、死刑案件由刑部复核后才能执行;开元二十五年以后,则由中书门下省复核。京城以外诸州的刑狱,由刑部以遣使的方式予以复审,然后申报刑部。“凡天下诸州断罪应申覆者,每年正月与吏部择使,取历任清勤、明识法理者,仍过中书门下定讫以闻,乃令分道巡覆。刑部录囚徒所犯以授使,使牒与州案同,然后复送刑部。”[60]如果地方司法官吏枉法裁判,使者可以依法重新判决。“若州司枉断,使推无罪,州司款伏,灼然无罪者,任使判放。”[61]如果案件事实已查明,证据充分,使者无故干扰,地方官仍可直接依法作出判决。刑部遣往地方的使者,首先应该巡视地方监狱,发现冤案,改善狱政,这也是启动复审,履行司法监察职能的重要环节。“使人至日,先检行狱囚枷锁、铺席及疾病粮饷之事,有不如法者,皆以状申。”[62]

宋朝建立伊始,刑部仍是案件的复核机构。“自今诸道奏案,并下大理寺检断、刑部详复,如旧制焉。”[63]淳化四年(993年),禁中设置的审刑院取代刑部复审职权,直到元丰改制后,刑部的职权才予以恢复,直到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宣州民叶全二盗窃檀偕家窖钱,偕令耕夫阮授、阮捷杀死全二等五人,弃尸水中。宣州以尸不经验为由而奏裁,诏贷死杖配琼州。但中书舍人孙近驳之,于是令刑部重新审理。[64]

明代刑部职掌,据《大明会典》记载:“刑部尚书、左右侍郎,掌天下刑名及徒隶、勾复、关禁之政令。”“刑部所掌四事,其具体内容主要如下:刑名:指直隶及各省徒罪以上案件之复审。徒隶:指徒刑、流刑、充军等之执行及监督。勾复:指死罪重囚之处决。关禁:指监狱之管理及监督……《大明会典》所定刑部四项职掌,其文字虽与《唐六典》刑部四项职掌几乎完全一致,但其实质内容大不相同。”“明代中央直辖地区有北直隶及南直隶,两直隶均未设提刑按察司,两直隶刑名案件由刑部直接复核。原则上,两直隶徒流罪案件,各府州审理完结后,申刑部及大理寺复核,刑部及大理寺复核后,奏闻皇帝裁决。徒流罪人犯即可于各府州县断遣决配。至于两直隶死罪案件,各府州审理完结后,应送巡按御史复核(此项复核亦称为审录)。巡按御史再转达刑部及大理寺复核,奏闻皇帝裁决。至于各省徒流罪及死罪案件,各府州审理完结后,均应送提刑按察司复核,提刑按察司再转达刑部及大理复核,奏闻皇帝裁决。”[65]

关于清代刑部职掌,据《清史稿·刑法三》记载:“外省刑案,统由刑部核复。不会法者,院寺无由过问,应会法者,亦由刑部主稿。在京讼狱,无论奏咨,俱由刑部审理,而部权特重。”明清刑部的职能,已不似唐代,而成为掌管审判的司法机关,但复核各省徒罪以上案件仍是刑部主要职掌之一。“清代,各省徒罪以上案件均须咨报刑部查核或奏闻皇帝裁决。原则上,无关人命徒罪案件,督抚审结后,专案咨部核复,年终汇题(即以题本奏闻皇帝)。遣军流罪案件,原则上,亦系于督抚审结后,专案咨部核复,年终汇题。——无关人命徒罪案件应咨部查核,有关人命徒罪案件应咨部核复,遣军流罪案件应咨部核复,均单独由刑部复核案件。刑部如认案情明确,拟罪妥适,并无不合之处,即可咨结,咨请督抚执行。至于死罪案件,无其为斩绞罪案件、寻常罪应凌迟斩枭斩决案件或重大罪应凌迟斩枭斩决案件,须专本具题或专折具奏奏闻皇帝奉旨‘刑部核拟具奏’之案件,由刑部单独复核。奉旨‘三法司核拟具奏’之案件,虽由三法司会同复核,亦由刑部主稿。法司定拟判决意见具题,俟皇帝裁决。”[66]

(二)御史台或都察院复审的监察(www.xing528.com)

唐代前期御史台对案件的复审并不常见,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安排,仅见诸监察御史巡视地方刑狱时对冤假错案及上诉案件予以复审。自玄宗时,设置御史专职监察尚书六部;德宗贞元八年(792年)御史台设法直专门复核大理寺、刑部申报台司的案件。贞元九年(793年),御史台奏:“今后府县诸司公事,有推问未毕,辄挝鼓进状者,请却付本司推问断讫。犹称抑屈,便任诣台司按覆。若实抑屈,所由官录奏推典,量罪决责;如告事人所诉不实,亦准法处分。”[67]御史台司法审判权逐步膨胀,对复审的受理也趋向规范化与制度化。德宗时,东都杜亚怀疑他所厌恶的大将令狐运盗劫输绢,幕府审讯令狐运而无结果,帝诏监察御史杨宁覆验,亦不能验证,又诏侍御史李元素与刑员外郎、大理司直复审,最终李元素查明乃杜亚诬陷令狐运,避免一起重大的人命冤案。侍御史李元素复审大案,颇有成就,为时器重。[68]又“江西裴堪按州刺史李将顺受赃,覆讯而贬。元膺曰:‘观察使奏部刺史,不加覆,虽当诛,犹不可为天下法。’请遣御史按问,宰相不能夺”[69]

出巡复审地方刑狱也是明代监察御史主要职责之一。“洪武十年(1377年)七月己巳,遣监察御史巡按州县……按临所至,必先审录重囚,吊刷文卷,有故出入者理辨之。”[70]宪纲规定:“凡监察御史、各道按察司官,每出巡审囚刷卷,必须遍历,不拘期限。”[71]“凡各都司、布政司所属并直隶府州县军民诸衙门,应有罪囚追问完备,杖罪以下,依律决断;徒流死罪议拟,备上司详审。直隶听刑部、巡按监察御史,在外听按察司并分司。”接受上诉是明代御史履行复审职责的另一途径。“凡有告争户婚、田土、钱粮、斗讼等事,须于本管衙门自下而上陈告,归问。如理断不公,或冤抑不理者,直隶赴巡按、监察御史,在外赴按察司或分司及巡按监察御史处陈告,即与受理推问。如果得实,将原问官吏依律究治。其应请旨者,具实奏闻。若见闻未经结绝,有赴本管上司告理,不许辄便受状。追卷变异是非,须要及时附簿,发下原问官司,立限归结。如理断不当及应合归结而不归结者,即便究问。违者,监察御史、按察司体察纠治。如不系分巡时月及巡历已过所按地面,却有陈告官吏不公不法者,即便受理追问。”[72]监察御史等受理地方上诉案件,还须遵守法定程序,不得受理本管衙门还没审结的案件。在复审中发现原审判决确实不公正,或冤抑不理,可依律追究原审官吏的责任。如果举告官吏不公不法,巡按监察御史可随时随地受理。若是按察司官或监察御史枉法裁判,受害人可上诉都察院,由都察院复审。“凡按察司官断理不公不法等事,果有冤枉者,许赴巡按监察御史处声冤。监察御史枉问,许赴通政司递状,送都察院伸理。都察院不与理断或枉问者,许击登闻鼓陈诉。”[73]为扫除冤狱,扬天地浩然正气,明代司法制度为告诉方设置了多种救济途径。

清代都察院所属机构主要有十五道监察御史、六科及五城察院,其复核或复审的职掌主要是与刑部、大理寺组成三法司或与九卿、詹事、科道等中央官员会同复核或会同审理京城以及各省重大案件,俟待会审部分予以详述。

(三)大理寺复审的监察

唐代大理寺是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关,负责审理中央百官犯罪及京师徒刑以上的案件,徒、流行罪判决后,报送刑部复核,对死罪的判决直接奏请皇帝批准。除此之外,大理寺还有对地方徒刑以上案件以及中央官吏犯罪案件的复核或复审权。“大理卿之职,掌邦国折狱详刑之事。以五听察其情……凡诸司百官所送犯徒刑以上,九品以上犯除、免、官当,庶人犯流、死以上者,详而质之,以上刑部,任于中书门下详覆。起杖刑以下则决之。若禁囚有推决未尽、留系未结者,五日一虑。若淹延久系,不被推;或其状可知,而推证未尽;或讼一人数事及被讼人有数事,重事实而轻事未决者,咸虑而决之。凡中外官吏有犯,经断奏讫而又称冤者,则审详其状。”[74]

明清大理寺与唐宋大理寺相比较,名同实则大不相同。明清大理寺的职掌主要在于对刑部、都察院、五军都督府断事官审理的案件进行复核,这主要是针对两京词讼。两京的所有刑狱均要经大理寺复核,徒流刑以上具写奏本由大理寺复核,笞杖刑直接行移公文于大理寺复核。至于两京城以外的诉讼,洪武十七年(1384年)谕法司:“布政司、按察司所拟刑名,期间人命重狱,具奏转达刑部、都察院参详,大理寺详拟。著为令。”[75]大理寺只对地方上送刑部、都察院复审的重大案件进行复核。经大理寺复核通过后,才能执行判决。

明代大理寺复核案件的标准,据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所定制度,主要有三个:一是看拟罪是否合律,如罪名合律者准拟。大理寺依式具本,同将原来奏本,缴送该科给事中,编号收掌。如罪名不合律者,依律照驳,亦依式具本,同将原来奏本,缴送该科收编,驳回原衙门再拟。二是看案情是否明白,或中间有招情未明者,必须驳回再问。三是看罪囚是否服判。若审得囚人告诉冤枉,果有明白佐证,取责所诉词状,案呈本寺。连囚引领赴堂相同,将囚依前发回原问衙门,听候发落。待奏本公文到寺,将原来奏本依式如前,缴送该科,公文止留本寺立案,备开囚人供词,行移隔别衙门再问。若二次翻异者,再取本囚供状在官,照例具奏,会同六部、都察院、通政司等衙门堂上官,圆审回奏施行。[7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