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讼师的人生哲学

讼师的人生哲学

时间:2023-05-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劝达良言”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古代讼师“听天由命”的天命人生观。讼师颐养心灵的思想是对“天命”观的内化和消融。事实上,宋代讼师勃兴以来,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他们的群体意识并不能超然游离于理学影响之外。

讼师的人生哲学

二、人生哲学

由于讼师职业的非法性和自发性,涉及讼师的史料是少之又少。而且从这些很少的史料中,无论是野史或文学作品中偶尔出现的对讼师“狡智”描写,还是官方史料中对讼师的指责及禁治律令,我们看到的都是讼师的反面形象:崇尚拜金主义、唯利是图。但在这两种史料中,讼师都是以“他者”的面目出现,使我们无法客观地认识其内心世界。幸运的是,讼师秘本《萧曹遗笔正律·刀笔词锋》卷四有“传芳不朽良言”一节,是作者叶姓佚名讼师专门录载或自作的论述自己处世哲学的部分,很具典型性,同时,也是目前国内所能见到的唯一一则从正面述及讼师精神世界的史料,弥足珍贵。

这一节共有四项内容,兹录析如下:

(一)劝达良言——讼师的“天命”观

人生否泰之事,皆在阴阳之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文章冠世,孔夫子尚困于陈邦;武略超群,姜太公曾钓于渭水。颜回短命岂为凶暴之徒,盗跖年长未是善良之辈。尧舜虽贤,却养不肖之男;瞽叟顽嚣,反生大贤之子。甘罗十二为丞相,买臣五十得公卿。晏婴身长三尺,封为齐国贤臣。韩信力无缚鸡,立为汉朝将帅。未遇之时无一日之食,及至亨通身受三齐王印,灭燕收赵统百万之旅,一旦时休却死阴人之手。昔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冯唐有安邦之志,一生未遇。上古圣贤,不掌阴阳之数;今时儒士,岂能否泰之中。腰全衣业,多生贫贱之家;革履麻鞋,却掌未门之首。有先贫而后富贵,老壮而后少衰。人生长学积善,善善必有余庆。青春美女,反招愚浊之夫;俊秀才郎,却配丑陋之妇。五男二女老来一子全无,万贯千金死后离乡别井。才疏学浅,少年及第登科;满腹文章,到老终身不中。先贫贱后富贵皆因命里时乖;若天不得时则日月无光,地不得时则竹木不生,水不得时则波浪不清,人不得时则命运不通。若无八字根基,个个为命枉劳。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功名富贵,灵愚寿天,皆是时也,运也,命也。

“劝达良言”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古代讼师“听天由命”的天命人生观。通篇广征博引,都是为了说明:人的成功,才学并不重要,起决定作用的乃是命运和机遇,即所谓“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充满了悲观的唯心主义色彩。我们知道,自隋唐科举制实施以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选官制度,只可能成就极个别读书人的荣华梦,而绝大多数有识之士则名落孙山,埋没在茫茫人海中,悲叹自己怀才不遇的同时,极力寻找郁郁不得志的根源,最后得出“若无八字根基,个个为命枉劳”的结论。正是他们这些人,成了讼师队伍的主力军,而他们的人生观,也就成了讼师群体主流的人生观,决定着讼师群体社会的意识形态。

(二)邵尧夫养心歌——讼师的“养心”观

得岁月延岁月,得欢悦且欢悦,万事乘除总在天,何必愁肠千万结。放心宽点莫胆窄,古今兴废言可辙,金谷繁华眼里尘,淮阴事业锋头血。陶潜篱畔菊花黄,范蠡尖边芦花白,临潼会上胆气雄,丹阴县里常色绝。时来顽铁也生辉,运去金银无颜色,逍遥目举圣贤心,到此方知滋味别。陋衣淡饮足家常,怡养浮生一世拙。

邵尧夫即宋时理学名家邵雍。讼师颐养心灵的思想是对“天命”观的内化和消融。“心”在理学看来,是联系人身体、行为和“天道”的中介,要使人的所作所为符合天意,首先得养心安神,平心静气。只有心平气和,人才有清晰的是非标准,对自己的一言一行才能够充分把握和约束,以避免举动不适,伤天而害理。作者能把这首养心歌录载入书,不管该歌是否真由邵尧夫所作,但它能以邵尧夫为名,足见宋代以来理学思想对社会、对民众、对讼师精神活动的影响之深!

(三)夏桂明劝谕良言——讼师的“修身”观(www.xing528.com)

陋衣淡饭足矣,村居陋巷何妨,谨言慎行礼从常,反复人心难量。骄奢起而败坏,勤俭守而荣昌,骨肉贫者真相忠,却是自家身上。本分慎乎天理,前程官取久长,某非我量点争雄,忍耐此几为上。礼乐诗书勤举,酒色财气少征,闲中检点日行藏,都是自家身上。

又:作善者为庆泽,作恶者有祸殃。怜贫爱老孝忠良,何用躬诚俯仰。运去黄金失色,时来铁也争光,眼前得失与存在,都是自家身上。

凡事有成有败,任他谁弱谁强,安保暖足家常富,富贵从无所降。得意浓时便罢,知恩浓处休忘,远之愚顽近贤良,都是自家身上。

“夏桂明劝谕良言”中反映的讼师行为,与我们传统的观点是有较大出入的。这一矛盾或许才是真实而正常的,因为以往我们只是更关心讼师恶劣的一面罢了。事实上,宋代讼师勃兴以来,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他们的群体意识并不能超然游离于理学影响之外。纵然他们的职业本身是对儒家“无讼”境界的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行为不受封建正统意识形态的控制。讼师们对善与恶、是与非的价值评判也并不完全是我们传统想象的那样以金钱利益为唯一标准,仁、义、礼、智、信在其助讼中同样起作用,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和价值观重视操守,勤勉修德。而且,由于他们经常遭到官方的打击,相比常人,他们也更知道谨言慎行,勤俭持家,“反求诸已”,把儒家修身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

(四)先圣诗云——讼师的“明志”观

古人善恶应无差,善似松柏恶似花。

时人莫道花如玉,休笑青松不及花。

有朝一日严霜至,只见青松不见花。

在这首诗里,讼师把那些仕途顺畅、春风得意的读书人比作花,而把怀才不遇的自己比作青松。花,常以争奇斗妍而哗众取宠;青松,虽不会含芳吐艳但长青不衰。政治风云变幻,谁又能说明那些得势者的所作所为是好是坏呢?而讼师职业与他们不同,就像青松一样始终是为民助讼而与当权者对阵。不论世道怎么变化,为民众助讼总的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对自己所从事的讼师职业所倾注的热情和执著。当然,其中多少有些对镜自怜、王婆卖瓜之嫌,但这种类比也绝非空穴来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