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莫斯·吉泰 AMOS GITAI
代表作
Free Zone 2005
Prom ised Land 2004
Alila 2003
11‘09“01—September 11 2002
Kedma 2002
Eden 2001
Kippur 2000
Kadosh 1999(Sacred)
Yom Yom 1998
Zion, Auto-Emancipation 1998
Golem,l’esprit del’exil 1992(Golem, the Spirit of the Exile)(www.xing528.com)
Berlin-Yerushalaim 1989(Berlin-Jerusalem)
Esther 1986
Yoman Sadeh 1982(Field Diary)
Bayit 1980(The House)
“你怎么样执导拍摄混乱?执导通常意味着建造顺序。”
——评论《赎罪日》
生平:本名阿莫斯·温拿布,1950年10月11日出生于以色列海法。
导演风格:以色列备受争议的导演,拍摄的剧情片探索了犹太身份以及文化中的问题,主题为放逐以及中东政治,采用纪实的拍摄手法。
“以色列人不讲阿拉伯语,他们不像巴勒斯坦人那样讲希伯来语,这真是遗憾。如果他们这样做,我认为情况将会改变。”这句话出自阿莫斯·吉泰的电影《自由地带》(Free Zone,2005),它为我们了解电影界最多产和最有争议的导演之一的作品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切入点。希安·亚巴斯(Hiam Abbass)所饰演的巴勒斯坦妇女将这句话告诉给了哈拉·拉兹洛(Hana Laszlo)所饰演的女出租车司机听,这些看似简单的对话简洁地表达出了吉泰作品中最重要的、反复出现的主题:沟通的重要性以及相互理解是打破循环不断的压抑的一种必要手段。
作为一个有创造性的视觉艺术家,吉泰在1973年赎罪日战争开始时正在学习建筑学。他参加了直升机救护队,其所乘直升机在加沙地带被叙利亚的导弹击落,这一经历被他后来重现在坚毅的战争片《赎罪日》(Kippur,2000)中。在服兵役期间,吉泰开始用8毫米摄像机拍摄电影。他很快就以纪录片制作人的身份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时制作短片和长片,处理复杂的议题,比如《房子》(Bayit,1980)中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的问题,《田野日记》(Yoman Sadeh,1982)中的黎巴嫩战争。然而,这些作品经常被审查,吉泰接下来流亡了几年。
回到以色列后,吉泰继续拍摄纪录片,但他也开始制作虚构电影,他们同样对社会和文化机制发表了谴责。通常有着长镜头和一丝不苟的舞台调度,这些电影涉及的主题包括《人偶,流放的精神》(Golem,l’esprit del’exil,1992)中的流亡和身份识别,《禁城之恋》(Kadosh,1999)和《承诺之地》(Promised Land,2004)中的宗法和性压迫,《伊斯特》(Esther,1986)和《凯德玛》(Kedma,2002)中政治意识形态对人际关系的影响。J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