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博格丹诺维奇 PETER BOGDANOVICH
代表作
The Cat's Meow 2001
The Thing Called Love 1993
Noises Off...1992
Texasville 1990
Mask 1985
Saint Jack 1979
Nickelodeon 1976
At Long Last Love 1975
Daisy Miller 1974
Paper Moon 1973(www.xing528.com)
What's Up, Doc?1972
The Last Picture Show 1971 ☆
Targets 1968
Voyage to the Planet of Prehistoric Women 1968
“制片厂模式的终结也意味着电影巨星的消失。”
生平:1939年7月30日出生于美国纽约。
导演风格:编剧、制片、纪录片电影人,有演员转为导演;拍摄有各种类型片;作品有致敬好莱坞的经典影片;其略带神经质的喜剧很有名。
如同法国新浪潮导演一样,博格丹诺维奇最初是评论家,然后才去拍电影。他的电影深受其对奥森·威尔斯(Orson Welles)、霍华德·霍克斯(Howard Hawks)和希区柯克作品喜爱的影响,且充满了深刻的失落感。
他作为导演的第一部电影,《目标》(Targets,1968),是一部有想法的、紧张出色的惊悚片,它是给过去的情书,给现在的匿名信。它是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一首挽歌,而对于其主演鲍里斯·卡洛夫(Boris Karloff,1969年去世)而言,这样令人动容的告别演说,是所有演员的梦想。
他随后拍摄了《最后一场电影》(The Last Picture Show,1971),通过对50年代德克萨斯小镇生活漂亮地观测描绘,电影透露出一种苦乐参半的情感,剧情围绕着一个破旧的电影院上演。这部电影常被拿来和《公民凯恩》(Citizen Kane,1941)做比较,并获得了无数奖项。接着他拍了两部轰动的,模仿经典好莱坞模式的电影:《出了什么事,大夫》(What's Up,Doc?,1972),一部紧密效仿1938年的经典《育婴奇谭》(Bringing Up Baby)的费力的、略带神经质的喜剧,以及《纸月亮》(Paper Moon,1973),一部有着约翰·福特(John Ford)或早期弗兰克·卡普拉(Frank Cap ra)感觉的,关于大萧条时期的寓言。随后的电影与其说是成就下降不如说是落后于风潮。虽然他们商业和评论都严重失利,但在《永恒的爱》(At Long Last Love,1975)和《大滚友与小老千》(Nickelodeon,1976)中仍有一些值得推荐的东西;他们唯一明显的错误,也许是主要角色分配失误。不管怎样,他们的失败导致了博格丹诺维奇余下的职业生涯几乎没有产出。归根到底,《目标》仍然是他最好的电影,但他的确以极佳的《咪猫喵》(The Cat's Meow)在2001年回来了。MC
右图:塔陶·奥尼尔(Tatum O’Neal)因其在《纸月亮》中的角色赢得了奥斯卡奖——当时她只有十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