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悬疑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57部代表作

悬疑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57部代表作

时间:2023-05-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爵士于1980年去世,一生拍摄了57部故事片,却没得过一次奥斯卡奖。他们于1926年结婚,成为一对和睦的夫妻,阿尔玛尽职地在剧本和剪辑上协助希区柯克。电影背后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备受赞誉的恐怖电影《精神病患者》根据罗伯特·布洛赫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而这部小说又是受到威斯康辛州连环杀手的真实案例的启发。

悬疑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57部代表作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ALFRED HITCHCOCK

代表作

Frenzy 1972

Topaz 1969

Marnie 1964

The Birds 1963

Psycho 1960 ☆

North by Northwest 1959

Vertigo 1958

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1956

To Catch a Thief 1955

Rear Window 1954 ☆

Strangers on a Train 1951

Rope 1948

The Paradine Case 1947

Notorious 1946

Spellbound 1945 ☆

Lifeboat 1944 ☆

Shadow of a Doubt 1943

Saboteur 1942

Suspicion 1941

Rebecca 1940 ☆

The Lady Vanishes 1938

Sabotage 1936

The 39 Steps 1935(www.xing528.com)

Blackmail 1929

The Lodger 1927

生平:本名阿尔弗雷德·约瑟夫·希区柯克,1899年8月13日出生于英国伦敦,1980年逝世于美国洛杉矶

导演风格:被敬奉为惊悚片大师,制造悬念的天才;在自己的影片中客串演出是他的标志;娴熟的摄影技术;对社会观察细致入微。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爵士于1980年去世,一生拍摄了57部故事片,却没得过一次奥斯卡奖。对一些人来说,希区柯克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制作人之一,他是毫无争议的悬疑大师。在他职业生涯的早期,他便迫不及待想消除悬疑即等同于惊奇的偏见。惊奇是观众发现了并不知道的东西,而悬疑是观众知道一些角色不知道的事,并想知道主角发现这个秘密后会发生什么。

希区柯克在伦敦东区的莱顿斯通长大,接受耶稣会教育。他写作令人毛骨悚然的短篇小说,害怕监狱和警察,与母亲关系紧密,对火车时刻表,尤其是对遥远的地方的火车时刻表很感兴趣。在为一个电气公司做了一段广告起草工作后,他在20年代进入了卡拉斯基明星电影公司做场景助理,在这里,他遇见了阿尔玛·拉维尔(Alma Reville)。他们于1926年结婚,成为一对和睦的夫妻,阿尔玛尽职地在剧本和剪辑上协助希区柯克。她还提供了美味的烹饪,她的丈夫曾感谢其美味使他成了世界知名的人物。希区柯克对待工作通常冷静且有效率、对他的合作者也很友好,然而也非常苛刻,不止一个编剧在长时间与其合作后被解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观念与导演不一致。

右图:琼·芳登(Joan Fontaine)在《蝴蝶梦》中见到文德斯夫人(Mr..de Winter)那一秒睁大了眼睛。

上图:希区柯克在上空执导恐怖片《后窗》。

“电影的长度应该与人的膀胱忍受度有关。”

对于希区柯克来说,电影制作最关键的就是视觉感受。他会预想镜头和场景,并且经常会做出详尽的示意图。在与暴躁的制片人大卫·欧·塞尔兹尼克(David O.Selznick)不愉快地合作完他的第一部美国电影(希区柯克于1956年才入美国籍)《蝴蝶梦》(Rebecca,1940)后,他发明了一个拍摄系统,使除了他以外的任何人都无法剪辑他的电影。他的英国电影,包括关于连环谋杀的《房客》(The Lodger,1927),第一部英国有声剧情片《讹诈》(Blackmail,1929),间谍惊悚片《三十九级台阶》(The 39 Steps,1935)和《失踪的女人》(The Lady Vanishes,1938)。而《阴谋破坏》(Sabotage,1936)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在40年代的美国,他拍了一系列极有风格的黑白电影:《深闺疑云》(Suspicion,1941)、在自由女神像旁结局、引人注目的《海角擒凶》(Saboteur,1942),讲述一个加州小镇问题家庭的《辣手摧花》(Shadow of a Doubt,1943),讲述精神分析的《爱德华大夫》(Spellbound,1945),关于在南美洲纳粹基层的《美人计》(No to rious,1946)以及关于一个被控谋杀亲夫的《凄艳断肠花》(The Paradine Case,1947)。

到40年代末,希区柯克开始做自己电影的制片人。《夺魂索》(Rope,1948)是用十个11分钟的胶卷拍摄,经过仔细剪辑,被拼接成了看似流畅的单一长镜头。鉴于当时彩色电影摄像机的笨重和对强灯的需求,整个影片拍摄需要不断移动设备,动作也要精心设计,因为每个拍摄都要花很长时间,很难重复,所以对演员的表演要求也很高。

电影背后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备受赞誉的恐怖电影《精神病患者》根据罗伯特·布洛赫(Robert Bloch)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而这部小说又是受到威斯康辛州连环杀手的真实案例的启发。珍妮特·李(Janet Leigh)出演了玛丽安·克兰(Marion Crane),一位在逃秘书安东尼·柏金斯(Anthony Perkins)饰演了孤独的精神病患者诺曼·贝茨(Norman Bates)。

1 希区柯克花了9000美元从罗伯特·布洛赫手中买来了小说改编权。

2 电影以黑白片的形式拍摄,因为希区柯克减小开支,它的制作只花了80万美元,但是却收获了4000万美元的票房。另有传言,希区柯克是因为害怕将影片拍成彩色片会太血腥。

3 浴室场景中的血是博斯克巧克力糖浆(Bosco Chocolate Syrup)做的,这种糖浆现在在美国和欧洲还在出售。

4 拍摄珍妮特·李在电影中的浴室场景时她在隐私部位穿上了肉色服装,以防影片变得“淫秽”。

5 拍摄浴室场景时,安东尼·柏金斯其实正在纽约准备一部戏剧

6 希区柯克的标志性客串出场了约四分钟,他戴着一顶牛仔帽出现在玛丽安的办公室外。

7 《精神病患者》是希区柯克最后一部派拉蒙影片,尽管影片大部分都是在他位于环球的新工作室拍摄的。

电影大师的杰作

除开技术试验,希区柯克真正的优势在于其将在普遍重要的主题上的密集的哲学沉思与杰出的、通常是严厉的、详细的社会观察相结合。观众会因希区柯克电影中深刻的视觉性质而对其欣赏不已:一丝不苟的摄像机布置和移位,对细节事物和景象采用的嵌入摄影,以及对色彩和外在渊博的感知。除此之外,还有希区柯克诙谐恰当、精确绝妙的对话。

如果要想知道希区柯克是如何丰富电影业的,只需回想一下在《后窗》(Rear Window,1954)里瘫痪的摄影师,新版《擒凶记》(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1956)里在演唱会上尖叫的美国游客,《迷魂记》(1958)中让人深深失去方向感的移动和变焦摄影组合,《西北偏北》(North by Northwest,1959)中逃到玉米地以躲避小飞机攻击的格兰特,《精神病患者》(Psycho,1960)中轻率快活地淋浴场景,《群鸟》(The Birds,1963)结尾时被群鸥攻击的海莲,或者《艳贼》(Marnie,1964)里的偷窃场景就一目了然了。MPv

右图:希区柯克大受好评的恐怖片《精神病患者》的宣传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