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库里肖夫 LEV KULESHOV
代表作
Boyevoy kinosbornik 13 1943
Klyatva Timura 1942(Timour's Oath)
Sluchay v vulkane 1941(Descent in a Volcano)
Sibiryaki 1940(Siberians)
Dokhunda 1934
Velikiy uteshitel 1933(The Great Consoler)
Gorizont 1932(Horizon)
Sorokserdets 1931(Forty Hearts)
Dva-Buldi-dva 1929(Two-Buildi-Two)(www.xing528.com)
Po zakonu 1926(By the Law)
Neobychainye priklyucheniya m istera Vesta v strane bolshevikov 1924(The Extraordinary Adventures of Mr.West in the Land of the Bolsheviks)
Proekt inshenera Prayta 1918(Engineer Prite's Project)
“库里肖夫拒绝就其所见保持沉默……”
——安德烈·霍顿(Andrew J.Horton)
生平:本名列夫·弗拉基米罗维奇·库里肖夫,1899年1月1日出生于俄罗斯坦波夫,1970年逝世于俄罗斯莫斯科。
导演风格:反对苏联当局,不喜欢做宣传电影,更喜欢娱乐片;发现了“库里肖夫效应”。
列夫·库里肖夫是早期俄罗斯电影理论家和导演,被认为是早期的苏联电影界最有娱乐情怀的导演之一。他是一名美术家和教师的儿子,1910年他和守寡的母亲搬到莫斯科。在莫斯科美术学校学习完绘画后,他于1916年以一个布景设计师的身份进入了电影业。当1917年革命爆发后,他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军队,并与一个纪录片组在东部前线全面记录战争。他在19岁的时候发表了电影处女作《工程师普赖特的方案》(Proekt inzhenera Prayta,1918),一年之后被聘为莫斯科国家电影学院的老师。
在此期间,库里肖夫为苏联电影注入了几个新的想法。他为银幕开创了一种明确的表演风格,要求演员用整个身体来表达他们的情绪,而不是脸。然而他在电影剪辑方面最为人所知的贡献是发现了“库里肖夫效应”。这个理论出自库里肖夫的一个实验,他将几张照片并列起来,为观察者创造感觉——比如,把一个流浪汉的照片和一碗汤的照片拼在一起,即潜意识地暗指饥饿。
库里肖夫最著名的电影是充满政治讽刺意味的《怀斯特先生在俄国》(Neobychainye priklyucheniya mistera Vesta v strane bolshevikov,1924),该片可与美国默片时代顶级导演如巴斯特·基顿和哈罗德·劳埃德的影片相媲美。库里肖夫是一个好莱坞电影及他所认为的电影中的“美式风格”的虔诚支持者,他因其娱乐观点在苏联意识形态之上而遭受到了严厉的批评。WW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