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尔盖·爱森斯坦 SERGEI M.EISENSTEIN
代表作
Ivan Groznyy III 1988
¡Que Viva Mexico!—Da zdravstvuyet Meksika!1979
Ivan Groznyy II:Boyarsky zagovor 1958(Ivan the Terrible, Part II)
Ivan Groznyy I 1944(Ivan the Terrible, Part I)
Seeds of Freedom 1943
Conquering Cross 1941
Idol of Hope 1941
Land of Freedom 1941
Mexican Symphony 1941
Time In The Sun 1940
Aleksandr Nevskiy 1938(Alexander Nevsky)
Bezhin lug 1935(Bezhin Meadow)
Death Day 1934
Eisenstein in Mexico 1933
¡Que Viva Mexico!1932
Romance sentimentale 1930
Staroye i Novoye 1929(Old and New)(www.xing528.com)
The Storm ing of La Sarraz 1929
Oktyabr 1928(Ten Days That Shook the World)
Bronenosets Potyomkin 1925(Battleship Potem kin)
Stachka 1925(Strike)
Dnevnik Glumova 1923
生平:本名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爱森斯坦,1898年1月23日出生于拉脱维亚里加,1948年逝世于俄罗斯莫斯科。
导演风格:擅长拍摄壮观史诗;舞台布置华美;人物推动叙事;饱满的视觉盛宴;有暗示斯大林暴政。
作为一个不断追求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趣味、艺术和人文的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对电影的实践在影史上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在20年代早期,爱森斯坦为羽翼未丰的苏联政府拍摄了四部影片,旨在帮助那些发现自己处于一个不同政治体系的人理解革命的本质。《罢工》(Stachka,1925)和《十月革命》(Oktyabr,1928)试图用历史和体制价值观来尖锐地介绍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社会,然而《战舰波将金号》(Bronenosets Potyomkin,1925)则戏剧化地表现了从忠于旧政权转换到参与新政权的过程。这些电影刻意避免了一些使好莱坞电影流行世界的叙事特征——强调人物刻画,加强舆论价值观、实现不可满足的愿望,以及迷人的、星光璀璨的表演。相反,他们主张在集体面前放弃个人价值。
右图:《伊凡雷帝2》中伊凡为弗拉基米尔(Vladimir)加冕一幕。
20年代末期,爱森斯坦想拍摄真正具有创造性电影的愿望落空,他来到了好莱坞,在那里,他开始拍摄一部讲述墨西哥革命历史的电影《墨西哥万岁》(Que Viva Mexico!,1932)。尽管得到小说家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的支持并拍摄了超过十万尺的底片,但是,爱森斯坦还是没完成这个项目。他回到了俄罗斯。他这一时段拍摄的电影非常著名,而且公正地说,的确很出色。他强调布景道具的丰富,重点打造令人愉悦的视觉风格。《亚历山大·奈夫斯基王子》(Aleksandr Nevskiy,1938)是一部壮观的史诗,他将当时的俄德冲突设置到了中世纪的背景,并以民族主义的眼光回顾了其民族根源,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苏联文化。而《伊凡雷帝》(Ivan Groznyy,1944,1958)是一部冷的,赤裸裸的美丽影片,它让人看得痛苦,沮丧,同时又很迷人,也许他还影射批判了斯大林暴政,及个性的泯灭。BP
上图:《战舰波将金号》中哥萨克人屠杀奥德萨市平民一幕。
《战舰波将金号》的产生
《战舰波将金号》由发生在1905年的真实事件改编,该片由五部分组成:
1 人和蛆虫:船员们拒绝吃由腐肉做成的汤。
2 海港事变:船员暴乱,他们的头儿瓦库林恰克(Vakulinchuk)被杀。
3 呼喊正义的死者:头儿的尸体被带上岸,激起了动荡。
4 奥德萨的阶梯(The O dessa Staircase):海港阶梯处的奥德萨大屠杀。5 遇到舰队:俄国舰队赶来镇压这起事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