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加·维尔托夫 DZIGA VERTOV
代表作
Novosti dnya 1954(News of the Day)
Dans les monts Ala-Taou 1944
Tri geroini 1938(Three Heroines)
Kolybelnaya 1937(Lullaby)
Pamyati Sergo Ordzhonikidze 1937(In the Memory of Sergei Ordzhonikidze)
Tri Pesni o Lenine 1934(Three Songs of Lenin)
Entuziazm:Sim foniya Donbassa 1931(Enthusiasm)
Chelovek s kinoapparatom 1929(Living Russia, or The Man with a Movie Camera)
Shagay, sovet!1926(Forward, Soviet!)
Shestaya chast m ira 1926(A Sixth of the World)(www.xing528.com)
Kinoglaz 1924(Kino-Eye—Life Caught Unawares)
Kino-Pravda 1922
Le procès m ironov 1919
“《列宁的三支歌》是拥有着不同寻常美丽的艺术品,它让我们情绪激昂欣喜。”
——《纽约时报》
生平:本名丹尼斯·阿布拉莫维奇·考夫曼,1896年1月2日出生于波兰比亚韦斯托克,1954年逝世于俄罗斯莫斯科。
导演风格:在苏联时代拍摄了许多前卫的纪录片;快速剪辑,多重曝光;运用了分画面的效果;主题多为苏联工人。
吉加·维尔托夫现在最容易让人记住的是《持摄影机的人》(Chelovek s kinoapparatom,1929),与其说它是一部纪录片,不如说它作为一种视觉诗体现了俄国革命所释放出来的搏动兴奋。这部电影拍摄在斯大林正统理论的沉重负担被革命压碎之前,它代表了苏联电影最后也是最辉煌阶段的先锋派。
当革命爆发后,维尔托夫加入了电影委员会,开始着手拍摄新闻短片。他多才多艺,有着孜孜不倦的热情,精力十足。他开始推行更多创新的剪辑技术:戏剧性的蒙太奇,尤其是场景拍摄。他与妻子和弟弟米哈伊尔·考夫曼(Mikhail Kaufman)一起,成立了一个名为“电影眼睛派”(Cinema-Eyes)的组织。他们发行了23期的《电影真理报》(Kino-Pravda,1922-1925),这一阶段,维尔托夫操纵纪录片的技术越发接近表现主义。
由于受到列宁的支持,维尔托夫和他的团队坐着特殊装备的“摇动火车”横跨整个苏联,随心所欲边拍摄边放映。他在更长篇的电影中继续探索他的技术,包括《电影眼睛》(Kinoglaz,1924)、《前进,苏联!》(Shagay,sovet!,1926)和《持摄影机的人》。随着有声电影的到来,他在《热情:顿巴斯交响曲》(Entuziazm:Simfoniya Donbassa,1931)和《列宁的三支歌》(Tri Pesnio Lenine,1934)中大胆地使用了新技术。但他此时发现自己受到形式主义者的指控,其自由的创作大幅减少。这意味着维尔托夫的晚年都只能按照官方政策剪辑苏联的新闻短片。PK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