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二四问 为何要待“百日”方可“扶柩回籍”
第六十四回写:“又过了数日,乃贾敬送殡之期,贾母犹未大愈,遂留宝玉在家侍奉。凤姐因未甚好,亦不曾去。其余贾赦、贾政、邢夫人、王夫人等率领家人仆妇,都送至铁槛寺,至晚方回。贾珍、尤氏并贾蓉仍在寺中守灵,等过百日后,方扶柩回籍。”为什么偏偏要等过了“百日”后“方扶柩回籍”?
记载北京风俗的著作,比如光绪《顺天府志》和《日下旧闻考》,于丧俗都没有提到这个“百日”,只提到送殡三日后有“暖墓”之祭。实则这个“百日”在丰润丧俗中是一个大日子,它标志着丧礼的正式结束。在这里我想把旧日丧俗简略叙述一下,以便读者明了为什么要等“百日”后方才“扶柩回籍”。
贾敬的死属于突发事故,故而是死后装裹。一般的说,当人在垂危阶段,就须将寿衣换上,因为这个时候四肢是柔润的,好换衣服,若是待死后再换,就须专门技术了。换好寿衣后,把人由炕上抬到地下的床上,谓之“停床”。所谓床,是用门板条凳临时搭就的,专门给死人使用。第五十一回说“袭人之母已经挺床,不能回来。”就是说的这个阶段。“挺床”当作“停床”。
人彻底咽气之后,便是“入殓”,即把死人装进棺材,停放在院中,有的就是露天,讲究一点儿的则要搭起席棚。从《红楼梦》来看,秦可卿的灵柩是停放在会芳园登仙阁内,贾敬的灵柩则先是停放于铁槛寺,及至贾珍领了皇上特旨来家,允许进城发丧,方才将灵柩运进城来,停放于正室之内。(www.xing528.com)
这一步做好后,就是开吊,也就是接受亲朋好友的吊唁。这是整个丧礼中耗时最长也最为糜费的过程,因为凡吊唁者都要给孝,要管饭。民国年间,丰润一位旧军阀的军长死了老人,在丰润发送,城内不论是谁,甚至是叫花子,只要到灵前哭几声,就可领到一身孝袍,吃一顿上好的席面。他家搭了长棚,开的是“流水席”,即谁来了坐下就可吃饭。城内好多人家都是几天没有起火,到他家去吃饭。至于请和尚道士做法事,则更加没有上限,想花多少钱都行。开吊的日期可长可短,小户人家,搞个一两天也就行了,大户人家则排场得多。书中贾敬开吊的日期较短,秦可卿则是停灵“七七四十九日”,这四十九日就全部是接受亲朋吊唁的日子。此外还请了一百单八个和尚,九十九位全真道士做法事,灵前尚另有五十位高僧,五十位高道做法事,光和尚道士就是三百多人,此外还有十三位青年尼姑在灵前诵咒。至于吊唁的程序场面,书中写王熙凤吊唁秦可卿最为精彩:“凤姐出至厅前,上了车,前面打了一对明角灯,大书‘荣国府’三个大字,款款来至宁国府。大门上,只见门灯朗挂,两边一色戳灯照如白昼,白汪汪穿孝仆从两边侍立。请车至正门上,小厮等退去,众媳妇上来揭起车帘。凤姐下了车,一手扶着丰儿,两个媳妇执着手把灯前引,撮拥着凤姐进来。宁府诸媳妇迎出来请安接待。凤姐缓缓走入会芳园中登仙阁灵前,一见了棺材,那眼泪恰似断线之珠,滚将下来。院中许多小厮垂手侍候烧纸。凤姐吩咐得一声:‘供茶烧纸。’只听一棒锣鸣,诸乐齐奏。早有人端过一张大圈椅来,放在灵前,凤姐坐了,放声大哭。于是里外男妇上下,见凤姐出声,都忙接声嚎哭。”
开吊结束,就是送殡,即把死人送往坟地埋掉,这实际上是一场大游行,事主家的排场阔气全都要在这样一场大游行中展示出来。清《光绪顺天府志·风俗》记载:“至出葬浮费最多,一丧车或至百人舁之,铭旌有高五丈者,缠之以帛,费百余匹,其余香亭、幡盖、仪从之属,往往越分,又纸糊方相,长亦数丈,纸房累数十间,集送者张筵待之,优童歌舞于丧者之侧,跳竿走马,陈百戏于道。”关于这个排场,我们只需参看一下《金瓶梅》中发送李瓶儿的场面就可以窥知。可是曹雪芹写两场丧事,都没具体写这个出殡的场面,写秦可卿的丧事,只写了谁来送殡,谁来路祭,然后便一句“一时只见宁府大殡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从北而至”。这个气势就出来了,让人想起《三国演义》中写关公斩颜良的一段描写:“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直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一个“压地银山”,一个“波开浪裂”,都只四个字,就把当时当地那种气势和盘托出,让人惊叹古代作家遣词炼字之精到至极。
送殡之后,似乎丧事就结束了,无论《光绪顺天府志》还是《日下旧闻考》,都只记载:“京师丧礼殡不时,殡三日具祭墓所曰暖墓,亦礼虞祭遗意也。”似乎三日之后就没有什么事情了。可是在丰润一带却没有这样简单,三日之后还有两个重要的祭祀活动是必须举行的,一个是“五七”,一个是“百日”。清代光绪《遵化通志》载:“丧之六日谓之首七,始具祭筵,戚友多致冥镪祭聘。继此逢七而祭,盖取七日夹复之意,至四十九日谓之尽七,六十日祭焚法船,百日祭而发。”这个百日之祭,实际上是丧事的正式结束,孝子可以理发了,故此书中写宁府还要准备金钱预备百日之祭的法事。在清代,皇帝、皇太后等人死了,谓之“国丧”,国丧也是以百日为期,百日之内不许剃头理发,清代颇有一些官员因国丧期间擅自剃头被革了职甚至被流放的。
明乎此,则可明白贾敬的灵柩为什么非要等到“百日”之后方“扶柩回籍”了。贾家以金陵为原籍,贾敬的灵柩抬到铁槛寺,只是象征性地埋葬,叫作“暂厝”,待到百日之后,再将灵柩运回金陵,实际埋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