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红楼梦》中这孩子”、这会子”之争

《红楼梦》中这孩子”、这会子”之争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尤氏称王熙凤“这孩子”,正是她与王熙凤日常说话的口吻,极其传神,改作“这会子”,则精彩全消。因此,这个“这孩子”就实在不应该换成“这会子”,这一换,就使整个一段话失去了精彩,也影响对书中人物和具体情节的理解。

《红楼梦》中这孩子”、这会子”之争

第三五三问 “这会子”还是“这孩子”

元宵宴接近尾声,大家放起爆竹来,贾母将林黛玉搂入怀中,王夫人贾宝玉搂入怀中,王熙凤说:“我们是没人疼的了。”尤氏笑道:“有我呢,我搂着你。别害怕,你这会子撒娇儿了,听见放炮仗,吃了蜜蜂儿屎的似的,今儿又轻狂起来了。”“这会子”,通行本出了校记:“‘这会子’,原作‘这孩子’,除梦稿本全句有异外,其余各本均作‘这会子’,从改。”

这个改动可以说大错特错,因为只有通行本据为底本的庚辰本作“这孩子”,其他各本均作“这会子”,恰恰说明庚辰本更加接近原稿本,而其他各本的异文均系抄手不明就里妄改所致。

尤氏称王熙凤“这孩子”,正是她与王熙凤日常说话的口吻,极其传神,改作“这会子”,则精彩全消。

在贾府,尤氏是长嫂,王熙凤是小婶子,俩人是妯娌关系,王熙凤与贾珍又是从小一块儿长大的,说话从无避讳,因此俩人到了一起,就免不了开玩笑。这个玩笑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是俗语所说的“占大辈儿”,互相都要让对方承认自己的辈分大,能够管得着对方。这样的例子很多。

第七回尤氏请凤姐吃饭,凤姐把宝玉也带了去,书中写:“那尤氏一见凤姐,必先笑嘲一阵,一手携了宝玉,入上房来坐。”这是全书第一次描写俩人会面的情景,一开头儿就将俩人的关系摆了出来:“那尤氏一见凤姐,必先笑嘲一阵”,这是俩人的常态。接下来就写凤姐说道:“你们请我来作什么?有什么东西来孝敬就献上来,我还有事呢。”这就是公然以长辈自居了,说“孝敬”,说“献”上来,分明是拿尤氏开玩笑。

第四十三回众人集资为凤姐祝寿,尤氏来到凤姐处,凤姐交给她荣府众人凑的银两,对她说:“都齐了。快拿了去罢,丢了我不管。”尤氏说她有些信不及,倒要点一点。一点,果然有鬼,李纨的一份不在其内,而李纨的分资原是王熙凤当着众人的面应承由她替出的。尤氏问怎么没有李纨的,凤姐便笑道:“那么些还不彀么?短使一分也罢了,等不彀了,我再给你。”尤氏便笑道:“你一般也怕。不看你素日孝敬我,我才是不依你呢。”这里尤氏也是以长辈自居了,说王熙凤素日“孝敬”她。(www.xing528.com)

第四十四回贾母命尤氏代她好好敬凤姐的酒,尤氏便说道:“一年到头,难为你孝顺老太太、太太。”这句话通行本作“一年到头难为你孝顺老太太、太太和我”,多了“和我”两字。脂评各本均有这两个字,可见这是原文。通行本采取“和我”两字是正确的,因为很明显,尤氏在这里又是在“占大辈儿”,她把自己和老太太、太太并列了,拿王熙凤做了小辈。有了这两个字,下面的话才顺理成章。尤氏下面怎么说?她说:“我今儿没什么疼你的,亲自斟杯酒,你乖乖儿的,在我手里嗑一口。”这就与第一句话接上了,尤氏是说难为王熙凤平日孝敬众位长辈,今天特意疼一疼她,亲自斟一杯酒,而且让她“在我手里嗑一杯”,是喂孩子的手段。

而王熙凤也不示弱,当即反击:“你要安心孝敬我,跪下,我自喝。”她这是又把自己做了尤氏的长辈,不但说她斟酒是孝敬,而且要跪下敬她。我们看第五十四回过元宵,贾珍等孙辈给贾母敬酒,就是跪着敬的。因此王熙凤这句话就更为厉害。与此同时尤氏也予以反击:“说的你不知是谁,我告诉你说罢,好容易今儿这一遭,过了后儿,知道还得像今儿这样不得了!趁着尽力灌丧两钟罢。”

由这一段对话就可看出,“占辈儿”,在尤氏与王熙凤之间是常事,是经常性的玩笑。这种玩笑原本在小孩子中间最为普遍,记得著名演员宋丹丹讲过这样一个笑话,两个小孩子吵架,互相占辈儿。一个说“我是你们家户口本儿头一篇”,那意思就是说我是你爸爸。这个说:“户口本儿头一篇儿是硬纸壳子。”

这种行为在上层人士中一般不会发生,可是雪芹把它搬到尤氏与王熙凤的关系中来,就特别传神地写出了特定人物特定关系的特殊口吻,用任何一种其他语言都难以替代。因此在第五十四回当中,凤姐刚刚受了贾母的奚落,说她是吃了猴儿尿的,她也感到了贾母对她有了看法,心中的滋味难以形容,又看到贾母把林黛玉搂进怀里,王夫人把贾宝玉搂进怀里,于是说只有她是没人疼的。这一方面是见景生情,当场凑趣,另一方面也有借题发挥的意思。而尤氏亦看出了她并非一般的拈酸吃醋,而是一种心事的流露,便恰到好处地给她一个台阶下,借玩笑口吻平抚她的心境,于是就把她当作孩子,也要把她搂进怀里。这是俩人素常玩笑的合理延续,于此也可看出尤氏的厚道。我们看王熙凤对尤氏的玩笑并没有反击,而是说:“等散了,咱们园子里放去,我比小厮们还放的好呢。”她亦听出了尤氏是给她台阶下,因此用别的话岔开了。

红楼梦》语言之精妙,往往体现在这种细微之处,如不细心体察,很容易轻易放过。所谓文心之细,细如牛毛茧丝。因此,这个“这孩子”就实在不应该换成“这会子”,这一换,就使整个一段话失去了精彩,也影响对书中人物和具体情节的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