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红楼梦中的饯花神”:曹雪芹的创想?

红楼梦中的饯花神”:曹雪芹的创想?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先生在这里是说本来就没有饯花神这个节目,这是曹雪芹的一个创造。因之他所写的这个在整部书中占有重要位置的芒种节饯送花神的习俗不是毫无理由地虚构出来的。《红楼梦》中女儿的故事,真正开始是在她们搬入大观园之后,她们一进入园子就已经走上凋零的途程,甚至于她们青春的花朵还没有来得及怒放。异常明确地把自然的节气与人物的命运相联结,同时揭示了曹雪芹设计这样一个饯花之会的深层含义。

红楼梦中的饯花神”:曹雪芹的创想?

第三四一问 “饯花神”于古无征吗

由于上一回说到贾家春节“发大纸”的习俗,便又想起一个问题,就是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书中写道:“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个风俗,所以次日大观园中之人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执事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中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的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关于这个“饯花神”的习俗,通行本未置一词,周汝昌校本加了一个注,这样写:“以芒种节为饯花日,出曹雪芹创造。北京之地春迟,立春、雨水犹在冬季。春季后推一月,惊蛰、春分为孟春,清明、谷雨为仲春,立夏小满为季春。时当公历三四五月,至芒种入六月,方是夏日也。作者生于此季节,与自己身世‘末世之时’相交融,富有感情,故命节序以新词,开辟鸿,此之谓乎?”

周先生在这里是说本来就没有饯花神这个节目,这是曹雪芹的一个创造。

而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的《红楼梦大辞典》对此则这样说:“……但尚未见有关于芒种节饯花神的记载……这或因我们学浅,古籍中虽有有关记载而未能读到,或系出自作者自己的艺术想象。”他们的话比周先生说得圆通一些,但还是认为起码到现在还没有发现有关记载,可能亦是曹雪芹的艺术想象。

可是我总以为,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总的艺术手法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他不会照本实发地写真事,也不会毫无根据地向壁虚构,而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假参半,虚实相生。因之他所写的这个在整部书中占有重要位置的芒种节饯送花神的习俗不是毫无理由地虚构出来的。循着这个思路,果然让我在清光绪十二年(1886)修《遵化通志》中找到了一条线索。在《遵化通志·风俗》中有这样的记载:“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多剪彩系果树,祝花实之盛。”

无独有偶,南方也有这种习俗。清·顾禄撰《清嘉录》载:(www.xing528.com)

(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缯,粘花枝上,谓之“赏红”。虎丘花神庙,击牲献乐,以祝仙诞,谓之“花朝”。蔡云《吴》云:“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案: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云:“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中,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周处《风土记》及《提要录》皆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然《翰墨记》以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诚斋诗话》:“东京亦以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宣府志》:“花朝节,城中妇女剪彩为花,插之鬓髻,以为应节。”《昆新合志》云:“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花神生日,各花卉俱赏红。”《镇洋志》以十二日为崔元徽护百花避封姨之辰,故剪彩条系花树为幡。然郑还古《博异记》载元徽事,只云春夜,不言月日。

花朝节是一个很古老的节日,起码在唐朝就已出现,通行南北,不同的是有的以二月十二日为花朝,有的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人们以这一天为“百花生日”,剪彩缯为条缕系于花树之上。顾禄是嘉、道间人,《清嘉录》所记为苏州风俗,与《遵化通志》相比对,可知这个风俗南北皆然。

曹雪芹把这一个古老的习俗拿过来,稍加改造,由二月十五日移到芒种节,把“花朝”变为“花终”,把“百花生日”变为“百花忌日”,把“迎花神”变为“送花神”,可以说匠心独具,为突出全书主旨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们知道,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意在写一个大家族由盛而衰的过程,写这个家族中众多美丽女子由盛而衰乃至死亡的悲惨命运。这一年的正月十五,元妃省亲,使这个家族达到了“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般繁华的顶点。元妃省亲之后,二月二十二日,刚刚过了花朝,正在春分与清明之间,那些美丽的少女们搬入大观园,芒种节饯送花神是她们在大观园过的第一个节日,而且这是一个女儿的节日,她们所饯送的,正是那些由怒放而凋零的春花。《红楼梦》中女儿的故事,真正开始是在她们搬入大观园之后,她们一进入园子就已经走上凋零的途程,甚至于她们青春的花朵还没有来得及怒放。大观园中那缭绕的沁芳渠水,将像漂送那些凋落的花朵一样,把她们一个一个地送走。她们的悲剧命运,就在一片“绣带飘飘,花枝招展”中开始了。曹雪芹把一个古老的习俗作了这样的改造,正是在向我们暗示这种无法改变的命运。而就在这一回书的饯送花神仪式当中,林黛玉就唱出了那一首千古悲吟的“葬花词”:“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异常明确地把自然的节气与人物的命运相联结,同时揭示了曹雪芹设计这样一个饯花之会的深层含义。

对于这个饯花之会,过去一直寻不到正解,故而在写到第二十七回时把它放过了,因为写到春节“发大纸”的习俗,才想到这个饯花之会也可能是丰润一带的习俗,而且果然让我在《遵化通志》中寻到了线索,故而记在这里,心中颇感欣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