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曹雪芹笔下的谜:薛宝琴的命运

曹雪芹笔下的谜:薛宝琴的命运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曹雪芹这部书写得就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儿悲剧,凡是进入大观园的女儿没有一个会有好命运。可是曹雪芹却又用了整整五回的篇幅浓彩重墨地写了薛宝琴,不但写她初进贾府就得到贾母的格外喜爱,逼着王夫人认了干女儿,留在贾府居住,且不让她住大观园,而让她和贾母一起居住,这享受的是当初林黛玉的待遇。那么曹雪芹在这里分明是把贾宝玉和薛宝琴写到了一起,而他们身后的那一枝红梅,则象征薛宝琴已经许配的梅家。

曹雪芹笔下的谜:薛宝琴的命运

第三一九问 薛宝琴是怎样一个谜

第五十回写道:“贾母因又说及宝琴雪下折梅,比画儿上还好,又细问他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薛姨妈度其意思,大约是要与宝玉求配。薛姨妈心中固也遂意,只是已许过梅家了,因贾母尚未明说,自己也不好拟定,遂半吐半露,告诉贾母道:‘可惜这孩子没福,前年他父亲就没了。他从小儿见的世面到多,跟着他父亲四山五岳都走遍了。他父亲是好乐的,各处因有买卖,带着家眷这一省曠一年,明年又往那一省曠半年,所以天下十停,到走了五六停了。那年在这里把他许了梅翰林的儿子,偏第二年他父亲就辞世了。如今他母亲又是痰疾。’凤姐也不等说完,便声不止说:‘偏不巧,我正要作个媒呢,又已经许了人家。’贾母笑道:‘你给谁说媒?’凤姐笑道:‘老祖宗别管,我心里看准了,他们两个却是一对。如今已许了人家,说也无益,不如不说罢了。’贾母已知凤姐之意,听见已有了人家,也就不提了。”

据第四十九回介绍,这位薛宝琴是宝钗的从妹,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叔伯妹妹,这次进京是准备给她完婚。可是她管林黛玉叫姐姐,林黛玉这一年十二岁,即使她与林黛玉同年,也不过十二岁,绝不是完婚的年龄。也许正是为了让林黛玉在年龄上与这几个新来的姐妹相匹配,曹雪芹在第四十五回才突然让林黛玉长了三岁,十五岁了。第四十九回写:“此时大观园中比先更热闹了多少。李纨为首,余者迎春、探春、惜春、宝钗、黛玉、湘云、李纹、李绮、宝琴、岫烟,再添上凤姐合宝玉,一共十二三个。叙起年庚,除李纨年纪最长,这十二个不过是十五六七岁,或有这三个同年,或有那五个共岁,或有这两个同月同日,或有那两个同刻同时,所差者不过是时刻月分而已,连他们自己也不能记清谁长谁幼了,一并贾母、王夫人及家中丫也不能细细分别,不过是姊妹弟兄四个字随便乱叫。”

这里的叙述很让人难以理解,因为首先除了李纨年纪最长,凤姐的年龄也应该比诸芳要大,绝不可能也是“十五六七岁”,而且贾宝玉的年龄也不知不觉地由十三岁突然跨越式地长到了“十五六七岁”。

始终让我不能理解的就是,曹雪芹为什么在写到第四十九回的时候,突然把薛宝琴、邢岫烟、李绮、李纹这四个女儿拉进了大观园,因为从以后的描写来看,这四个人对于全书的主干情节并无太大影响,有这四个人与没有这四个人这部书都可以照样写下去。若只单为让大观园更热闹一些,女儿更多一些,故而添进这四个人来,那无异于笨伯之赘笔,我想曹雪芹不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迷失无存的书的后半部,也许在后半部书中这四个人各有突出表现。但据我的推测,总体不出悲剧结局。因为曹雪芹这部书写得就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儿悲剧,凡是进入大观园的女儿没有一个会有好命运。(www.xing528.com)

可是曹雪芹却又用了整整五回的篇幅浓彩重墨地写了薛宝琴,不但写她初进贾府就得到贾母的格外喜爱,逼着王夫人认了干女儿,留在贾府居住,且不让她住大观园,而让她和贾母一起居住,这享受的是当初林黛玉的待遇。而且还让她咏红梅花,编怀古诗,甚至贾府祭宗祠这样大的事件也通过她的眼睛来描写。最让人难以理解的还是第五十回的一段描写:“一看四面,粉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抱着一瓶梅花……只见宝琴身后又转出一个披大红猩猩毡的人来。贾母道:‘那又是那个女孩儿?’众人笑道:‘我们都在这里,那是宝玉!’”

宝琴披的凫靥裘是用“野鸭子头上的毛作的”,我们要注意这个“作”字,他没说“织”,而说“作”。据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考证,这凫靥裘是“实用野鸭子脸颊皮毛剪贴重叠作成的”,其颜色是“金翠辉煌”,是一种泛金的绿色。而贾宝玉所披的“大红猩猩毡”则是红色,皑皑白雪之中,一红一绿,一男一女,再配上身后一枝红梅,的确是一幅绝佳的画。然而还不止此,它还让我想起一句成语谓之“红男绿女”,丰润也有一句俗语“红官儿绿娘子”,是说旧时结婚,男的穿红色衣裳,女的则穿绿色的。那么曹雪芹在这里分明是把贾宝玉和薛宝琴写到了一起,而他们身后的那一枝红梅,则象征薛宝琴已经许配的梅家。明明知道薛宝琴不可能与贾宝玉结合,为什么又要把他们写到一起?这不能说不是一个谜。而且从后面的书来看,薛宝琴并没有完婚,她始终在贾府生活,却没有什么出色表现。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个谜。

总之,薛宝琴作为一个足与钗、黛、湘相抗衡的出色女子,而且一入贾府就受到极大关注,就与贾宝玉发生了关联,却在后面的书中黯然失色,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而且邢岫烟等三人也同样没有出色表现,也就是说这四个人都与全书的情节走向没有发生太大的关联,这不能不说是一处明显的失误。对此,我倒是作了这样的猜想。一者,可能这四个人进入贾府是小说原稿所有,小说原稿是一部回忆录性质的书,不太在乎情节的勾连,而曹雪芹在修改当中还没想好赋予她们什么作用,固此留下这种遗憾。二者,可能曹雪芹准备在书的后半部对于这四个人作些描写,可惜书的后半部迷失无存,我们再也看不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