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问 一两黄金、白银值多少钱
上一篇我们说到,在荣府,主子和半拉主子,以及贾母、王夫人身边的大丫头的月例钱是用白银结算,而宝玉身边的大丫头和其他小丫头则是用铜钱结算,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这就涉及到白银和铜钱的比价问题,连累而及,也涉及到黄金和白银的比价问题。在《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的庄头乌进孝来进租,谈到荣府时,他说:“那府里如今虽添了事,有去有来,娘娘和万岁爷岂不赏的?”贾蓉对他说:“你们山坳海沿子上的,那里知道这道理!娘娘难道把万岁的库给了我们不成?他心里总有这心,他也不能作主。岂有不赏之理?按时到节,不过是些彩缎、古董顽意的东西。总赏银子,不过一百两金子,才值一千两银子,彀一年的什么?”这就提到了黄金与白银的比价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是金银复本位制,黄金和白银都作为货币流通,铜钱虽然本身亦有价值,但还是主要作为货币符号来使用,它代表的是一定量的白银或者黄金。
在清乾隆年间曾做过国子监祭酒、侍讲学士的法式善,在其所著《陶庐杂识》中曾有如下记载:“太祖洪武七年设宝钞提举司。明年始诏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命民间通行。……其等凡六。曰一贯。曰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每钞一贯,准钱千文。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旧日铜钱以文为基本单位,一百文称为一串,一千文称为一贯或一吊。由这一段记载来看,一千文钱与一两白银等值,四两白银等于一两黄金。他在这里记述的是明初事例,清沿明制,基本没变。但是他所说的是政府法定的比率,实际上,无论黄金与白银的比价还是白银与铜钱的比价,都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
清代著名书法家钱泳在所著《履园丛话》中所记就比较详尽一些:“顾亭林《日知录》记明洪武八年造大明宝钞,每钞一贯折银一两,四贯易黄金一两。十八年后,金一两当银五两。永乐十一年,则当银七两五钱。万历中,犹止七八换,崇祯中,已至十换矣。国朝康熙初年,亦不过十余换。乾隆中年,则贵至二十余换。近来则总在十八九、二十换之间。至于银价,乾隆初年每白银一两换大钱七百文,后渐增至七(百)二、七(百)四、七(百)六至八十(百)、八(百)十四文。余少时每白银一两,亦不过换到大钱八九百文。嘉庆元年,银价顿贵,每两可换钱一千三四百文,后又渐减。近岁洋钱盛行,则银钱俱贱矣。”
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就是贾蓉说的:“总赏银子,不过一百两金子,才值一千两银子……”他所说的这个金、银比价,还是明末崇祯年间和清初康熙初年的比价,绝不是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乾隆初年的比价。我们是不是可以发问,《红楼梦》一书的原稿是康熙年间人所著,不是乾隆年间的曹雪芹所著?我说,单凭这一个例证,还不能够得出这个结论,但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我们还是采取先前的做法,把问题摆在这里,先不作结论,看一看往下读的时候有没有新的发现。
至于这个银、钱的比价,则更成问题。如按钱泳所述,那些用钱结账的小丫头们岂不是占了大便宜?比如一吊是一千文,而银价则是每两七百文,她们比那些开一两银子的大丫头还多开三百文。当然,我们可以说,不仅银价在变,钱价也在变,以多少文当一吊,不仅因时而异,亦因地而异,时时处在变动之中。而且铜钱的品质也往往决定铜钱的价值,用好铜铸的就贵一些,用赖铜铸的就贱一些。可是在这一回书中,王熙凤说得明明白白:“姨娘们的丫头月例。原是人各一吊,从旧年他们外头商议的,姨娘们每位的丫头分例减半,人各五百钱。”贾府开支,明是以一千文为一吊,减半则为五百。那么小丫头们开的钱就比大丫头们多出许多。这分明是不合理的。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援引一则资料。《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3期刊登了王德泰著《关于乾隆时期钱值高昂问题的考察》一文,作者在文中列出了一个表格,清楚开列了乾隆时期各个年代钱与银的比价,我们可以摘要如下:
乾隆三年,京师、直隶地区每两白银合铜钱八百文,江苏则是七百二十文。
乾隆五年,京师地区每一两白银合铜钱八百三十文。(www.xing528.com)
乾隆十一年,京师地区每两白银合铜钱七百一十文。
乾隆十六年,京师地区每两白银合铜钱八百二十文。
乾隆二十六年,直隶地区每两白银合铜钱八百五十文。
乾隆四十年,京师地区每两白银合铜钱九百五十五文。
在乾隆四十年(1775)以前,这个九百五十五文是最高的钱价,全国各个地区都没有超过这个比价的。事实上直到乾隆五十九年以后,京师和全国各地的银、钱比价才逐渐超过每两白银合铜钱一千文。
就目前红学界的研究成果来说,曹雪芹逝世的年份不出乾隆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这三年,他怎么会写出死后三十年的银、钱比价?而且他也不会写出比他生活的时代提前五六十年的银钱比价。因为作家在写作中,除了写历史小说,刻意恢复某一历史时代的生活场景,是不会写出几十年前的银、钱比价的。这就好比我们今天花的是人民币,作家们写今天的生活却写出了国民党时金圆券的比价,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很明显,这是因为曹雪芹在修改当中忽略了这个细节。仅就此点而言,我们说《红楼梦》的原稿并非曹雪芹所著,就不是逞臆妄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