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你不该早来和我说”成语困惑的梦幻世界

你不该早来和我说”成语困惑的梦幻世界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的意思是你应该早来和我说,如果早说,我早把清露给他了,完全表达了王夫人对于贾宝玉的关切之情。甲出了事情,来和乙商量如何解决,乙往往这样反问:“这个事情你不该早来和我说?”

你不该早来和我说”成语困惑的梦幻世界

第二一六问 “你不该早来和我说”是什么意思

袭人到王夫人处,说到贾宝玉嫌糖腌的玫瑰卤子吃絮烦了,王夫人说:“嗳呦,你不该早来和我说。前儿有人送了几瓶子香露来,原要给他点子的,我怕他胡糟蹋了,就没给。既是他嫌那玫瑰膏子絮烦了,把这个拿两瓶子去。”这个“你不该早来和我说”实在让人难懂,玩其语义,王夫人是说袭人不该早来和她说这个事情,意思是应该晚一些来说。王夫人是最惦记贾宝玉的,贾宝玉想什么东西吃,王夫人应该是越早越好地给了他,怎么会嫌袭人和她说早了?而且从上下文来看,王夫人也是忙不迭地就给了袭人两瓶清露让给宝玉喝,与这句话的意思完全反着过儿。在脂评诸本中,甲辰本作“你何不早来和我说”,戚序本作“你不早来和我说”,蒙府本作“你不谈早来和我说”,其他本子均与庚辰本同,所以周汝昌校本和通行本都取了庚辰本的文字。其实这句话没有错,错的是校注者,他们都没有看懂原意,在这句话的后面加了句号,就使这句话变得难懂了,如果把句号改为问号,作“你不该早来和我说?”,便与上下文相衔接,毫无不通之处。它的意思是你应该早来和我说,如果早说,我早把清露给他了,完全表达了王夫人对于贾宝玉的关切之情。校注者之所以出现这种错误,完全是因为不懂丰润话,不懂丰润人的讲话习惯所致。这样说话在丰润是常见现象,尤其在中老年妇女中,至今也还时常听到。甲出了事情,来和乙商量如何解决,乙往往这样反问:“这个事情你不该早来和我说?”意思是你应该早来和我说,如果早说也许解决起来容易一些。

薛宝钗来看贾宝玉,临走对袭人说:“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众人,倘或吹到老爷耳躲里,虽然彼时不怎样,将来对景,才是要吃亏呢。”这个“对景”,周汝昌校本加了注:“对景,俗语,意谓适逢某一机会,事情近似,相互牵连而发作。”这个词在第三十三回末尾也曾出现,茗烟对袭人说:“‘那棋官的事,多半是薛大爷素日吃醋,没法儿出气,不知在外头唆挑了谁来,在老爷跟前下的火。那金钏儿的事,是三爷说的,我也是听见跟老爷的人说的。’袭人听了这两件事都对景,心中也就信了九分。”这个“对景”,通行本也加了注:“对景——对得上号,情况符合。”同一个词,出现在两回书中,两种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尽相同。从这两个注释看,也反映了不同的意思,遗憾的是周汝昌校本没有对第三十三回的“对景”加注,通行本没有对三十四回的“对景”加注,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

这是一个北方俗语,在丰润也一直使用,不仅出现在《红楼梦》里,在著名的京语小说《儿女英雄传》中也曾出现。在第十五回邓九公对安如海讲述与侠女十三妹的初识情景时有这样一段话:“台上唱的是飞镖黄三太打窦二敦。正唱到黄三太打败了窦二敦,大家贺喜,他家里来报说生了黄天霸了。大家都说:‘这戏唱的对景,我们邓九太爷将来一定也要得这样一位相公。’”这里所说的对景是指戏里的情景与现实生活中的情景正好相对应,这个意思也就是通行本注释中的“对得上号,情况符合。”因为茗烟所说,恰与薛蟠与贾环的平日所为相符合,所以袭人认为“对景”,以这两个人的素常所为,干得出这样的事情。

至于第三十四回的“对景”就不能这样理解了。这就牵涉到这个词在丰润的使用情况。(www.xing528.com)

这个词在丰润使用一般加以儿化,做“对景儿”,通常是指两个人心心相印,比如两个人意气相投,心思对路,就会说“咱俩对景儿”。这个意思与平时所说“对劲儿、对事、对撇子”大致相近。

第二种情况就是本书三十三回的使用情况。比如甲家丢了东西,乙对甲说:“我怀疑是丙偷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人平时就爱偷东西,今天又在你家门前转悠了半天。”甲认为他说得有理,就会说:“这话对景儿。”

第三种情况是作为动词使用。一位朋友曾对我说,他年轻时在生产队会计,一天生产队丢了一筐茄子,生产队长怀疑是两个妇女偷的,就召集社员开会,要当众把这两个人揪出来。开会时两位偷茄子的妇女互相使眼色,意思是谁也不许说。她们的行为让生产队长看见,就大声说:“你俩对啥野景儿呢?”这里的“对景”就有了相互沟通、互相勾结的意思。

从第三十四回的使用情况看,它包含了上述第二、三种使用情况。薛宝钗的意思是说,如果贾宝玉就此事怀怨贾环,让贾政知道,将来遇到相类似的事情,会老账新账一起算,贾宝玉还会吃大亏。薛宝钗对于贾宝玉的脾气秉性有着深刻的了解,她相信宝玉虽然经了这一番痛打,但绝不会改变那一种天生的禀赋,将来还会发生类似金钏儿、棋官这样的事情。这就是“对景”。这个意思很复杂,用哪个词也难以表达清楚,只有用这个词才能够表达,由此可见民间口语的巨大张力,更可见曹雪芹对于语言的把握。无论雅俗,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一般作家难以望其项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