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红楼梦》中贾政含泪的原因

《红楼梦》中贾政含泪的原因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八问贾政为何含泪贾政打宝玉,贾母赶到。由此又可发生《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谁的问题。而这与人们普遍认为的《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这一说法相抵牾。也有人论说贾政的原型不是曹寅,而是曹或者曹。有人认为这位妻子生下的儿子就是曹雪芹,因而曹雪芹的父亲是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认定《红楼梦》是作者的自叙传,把书中人物与生活中的人物一一对照去找原型,总是难免左支右绌,捉襟见肘。

《红楼梦》中贾政含泪的原因

第二○八问 贾政为何含泪

贾政打宝玉,贾母赶到。“贾政上前躬身陪笑道:‘大暑热天,母亲有何生气,亲自走来?有话只该叫了政儿去吩咐。’贾母听说,便止住步,喘息一回,励声道:‘你原来是和我说话!我到有话吩咐,只是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叫我吩咐谁去!’贾政听这话不像,忙跪下含泪说道:‘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母亲这话,我作儿的如何禁得起!’贾母听说,便啐了一口,道:‘我说了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就禁得起了?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日你父亲是怎么教训你来?’说着,也不觉滚下泪来。贾政又陪笑道:‘母亲也不必伤感,皆是作儿的一时性起,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贾母冷笑几声道:‘你也不必和我赌气,你的儿子,我也不该管你打不打,我猜着你也厌烦我们娘儿们,不如我们离了你,大家干净。’说着便命人:‘去看轿马,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家下人只得干答应着。贾母又叫王夫人道:‘你也不必哭了,如今宝玉年纪小,你疼他,他将来长大为官作宰的,也未必想着你是他母亲了。你如今到不要疼他,只怕将来还少生一口气呢!’贾政听说,忙叩头哭道:‘母亲如此说,贾政无立足之地。’贾母冷笑道:‘你分明使我无立足之地,你反赖起我来!到是我们回去了,你心里干净,看有谁来许你打!’一面说,一面只命:‘快打点行李车轿回南去!’贾政苦苦叩求认罪。”

第三十三回这一段文字写得相当奇怪。本来父亲教训儿子,祖母袒护孙子,乃人之常情,一般家庭多有发生,不至于闹得如此严重。贾母的话说得相当绝情,贾政的反应也相当剧烈,从“躬身陪笑”,到“跪下含泪”,再到“叩头哭道”,直到最后“苦苦叩求认罪”。因为文字奇怪,许多论者便发生兴趣,作出许多考证。

有人论说曹雪芹祖父曹寅并非曹玺孙氏夫人所生,他与其弟曹宣的关系也一直存在裂痕,书中这一段描写就如实反映了这种史实。曹寅一共兄弟两人,他本人长年任江宁织造,其弟曹宣则任内务府司库,还曾任康熙南巡图监画,康熙四十三年(1704)去世。而曹玺的夫人、曹寅的母亲曾担任康熙皇帝的保姆。康熙帝南巡,曾拉着她的手对人说:“此我家老人也。”康熙还曾为孙夫人的居处题写“萱瑞堂”匾额。而在中国传统诗文中,“萱草”一直是母亲的代称。正因为有这种关系,所以当书中史太夫人说出“只是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叫我吩咐谁去”,贾政便忙跪下,眼中含了泪。因为史太夫人是指出贾政非自己亲生这一事实,贾政确实“禁不起”。按照这种说法,书中贾政的原型是曹寅,那么挨打的这位贾宝玉的原型就不应该是曹雪芹,而应该是他的父辈曹或者曹,最大的可能是曹。由此又可发生《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谁的问题。而这与人们普遍认为的《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这一说法相抵牾。(www.xing528.com)

也有人论说贾政的原型不是曹寅,而是曹或者曹。曹寅只有一个儿子曹。康熙五十一年(1712)曹寅病故之后,康熙皇帝特命曹继任江宁织造,可是他只做了两年织造,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病故,遗下一位怀有身孕的妻子。有人认为这位妻子生下的儿子就是曹雪芹,因而曹雪芹的父亲是曹。曹死后,康熙帝念曹氏两代孀妇无人赡养,特命苏州织造李煦由曹寅之弟曹宣诸子中选一人承祧曹寅,继任江宁织造。李煦便选了曹。一般认为,这位曹就是曹雪芹的父亲。如果书中史太夫人的原型是曹寅之妻,那么贾政的原型就应该是曹。所以当书中史太夫人说“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这样的话,贾政才会有那样剧烈的反应。因为他是以侄子的身份承祧曹寅做了江宁织造,太夫人说出这种话来,他也确实禁受不起。可是如果这样,那么贾府中还有一位老大贾赦,他这个角色就难以在曹府中找到相应的原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认定《红楼梦》是作者的自叙传,把书中人物与生活中的人物一一对照去找原型,总是难免左支右绌,捉襟见肘。其实不仅这些,就在上面所引的文字中,贾母口口声要回南京去,因为书中贾府是以南京为老家,南京的宅子还完整地保存着,她老人家当然可以随时回去。可是事实上的曹家,却是在被抄家之后北返京华,南京的宅第土地连家下仆婢都已充公处理,他们怎么可以随便回去?

所以我以为,这一段文字固然可能是原稿当中的某种遗留,曹雪芹没有处理干净。在小说原稿中,很有可能含有大量曹家史实,可是曹雪芹在长达十年的修改过程当中,已经将这些史实掰开揉碎,做了大量剪裁、充实、合并、提高的工作,再也难觅原始踪迹。虽然留下一些蛛丝马迹,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徒然启人疑窦。若想按图索骥,求得原始面貌,简直难于上青天。所以一般读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大可不必操心这些事情,只当作一部小说来读即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