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二问 宝、黛成婚又如何
在第二十八回,林妹妹生了两回气,第一回是因为宝钗不为宝玉圆谎,宝玉却对她说话。第二回是因为宝玉在宝钗面前忘情。这两回的表现完全不同,第一回林妹妹是不理贾宝玉,第二回则是假说天空有一只呆雁,比给薛宝钗看,用手帕打了贾宝玉的眼睛。应该说曹雪芹运用细节的能力匪夷所思,第一回不过是日常说笑的小事,林妹妹就可以不理睬贾宝玉。第二回贾宝玉当真在薛宝钗面前忘情发呆,林妹妹反而是笑着用手帕打了他一下。试想一下,如果把这两回的细节掉一个过儿,林妹妹的形象肯定会受影响,她就再也不是什么大家闺秀,而成了小肚鸡肠的市井女子。
林妹妹是真爱贾宝玉的,她最后也为宝玉泪尽而亡。而贾宝玉也因为林黛玉之死,纵使与薛宝钗结了婚,也终因“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难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而悬崖撒手。到此我禁不住想问,如果宝、黛最终结为婚姻,他们是不是就会幸福,林妹妹是不是就会不再流泪?当然,这种可能是不存在的,作者事前就已经安排他们不能够结婚,我们只是假设一下,看一看结果如何。
结论很让人失望,就是他们果真结婚,也不会有什么幸福,林妹妹还会不停地流泪,甚至会流得更多。
原因就是他们一个是“情不情”,一个是“情情”,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性,或者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婚恋观,完全相反对,水火不能相容,冰炭不能同器。
林黛玉是把贾宝玉当成自己的生命,贾宝玉是唯一一条维系她的生命于此岸世界的缆绳,如果没有贾宝玉,她就会离世而去。她不容许有别人来与她分享贾宝玉,她更不能容许别人由她手里夺走贾宝玉。因此她对于竞争对手薛宝钗可说警惕至极,说话就会带出“金玉”二字来,不管贾宝玉爱听不爱听,她就是不停地说,目的就是时时刻刻提醒贾宝玉别忘记了她这个“草木之人”。她后来对于史湘云也心怀警惕,也是因为史湘云有一个金麒麟,犯着一个“金”字,金玉之论成为她的一块心病。(www.xing528.com)
贾宝玉则与林黛玉截然不同,他固然深爱林黛玉,甚至没有了林妹妹他便了无生趣,撒手而去,但他却是“情不情”。这个“情不情”与“意淫”、“体贴”是一个东西,都是指那种普泛用情,就是见了姐姐忘了妹妹。其实他也不是见了姐姐就会忘了妹妹,他只是在想着妹妹的同时也爱着姐姐,他不会像林黛玉那样专注地把爱投向一个目标。林妹妹的爱是激光,专注一点;贾宝玉的爱是阳光,普施万物。因此即使他们结了婚,贾宝玉也还会去爱别人,而林妹妹也仍然会因他这个难改的习性而流泪不已。
单看第十八回,共写了两件事。一件是与蒋玉菡定情,交换了汗巾子,一个是在薛宝钗面前忘情发呆,都是在写贾宝玉这种心性。他与蒋玉菡是同性的爱恋,这是否认不了的,尽管一些论者极力否认这一点,那也是枉然。两个男人见了面,就交换系内裤的汗巾子,若是没有同性恋的意味在里面,很难想象,这与现代的同性恋者互赠内裤没有什么两样。他在薛宝钗面前因忘情而发呆,也是否认不了的事实,尽管他口头上一再信誓旦旦地保证他的心里只有一个林妹妹。不仅如此,他对于香菱,对于平儿,都有一种很幽隐的情愫,就是偶然遇见的村庄里的二丫头,也系恋不能忘怀。
一个爱得过于专注,一个爱得过于普泛,怎么能够过在一起?
实际上曹雪芹在这里是写出了人类男女两性的一个根本性的区别,这一种根本性的区别甚至可以在动物界中寻到它的源头。我们平时看《动物世界》《人与自然》这些电视节目,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景。两只雄性动物凶猛地决斗,一群雌性动物冷静地旁观,直到一个把一个打败,它们便一齐嫁给那个胜利者。在人类的近亲猴子那里,这种现象更为明显。每一群猴子都有一个猴王,当一只雄性猴子经过决斗打败老猴王,成为新猴王,它就占有了猴群里的所有雌性,而那个战败的前猴王则离群索居,落寞终生,无猴儿光顾。这是一种保持种群优势的带有决定性的生命机制。在这里雄性把握的是数量关,雌性把握的是质量关。雄性必须保证尽可能广泛地把自己的优势基因传播出去,而雌性必须保证只接受那一种最优秀的基因。人由动物进化而来,广泛流行于动物界的这种生命机制转化为一种深层次的心理因素积淀于人类的潜意识之中。为什么直到如今仍然是男人多有花心而女人爱傍大款、大官?如果用这种现象来解释就再明了不过,因为每一个男人都有猴王情结,而每一个女人都有英雄崇拜意识。不可否认,那些大款、大官们都是生存竞争的胜出者。
曹雪芹天才地发现了这种男人与女人的根本性区别,创造出贾宝玉与林黛玉作为男人与女人的典型代表,揭示出男女婚姻恋爱的根本性矛盾。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肯定贾宝玉所代表的男性的爱恋,而是最终让贾宝玉因林妹妹而悬崖撒手,最终肯定了那种专一的爱恋。而这种专一的爱恋是抛弃了一切俗世的考较,摆脱了任何一点儿动物性的因素,纯粹的心灵的爱恋。这才是真正的人的爱恋。这种爱恋犹如粪壤中绽放的花朵,是一种超越,一种提纯,一种升华。他实际上是为人类指出了一条进化的道路,一条最终脱离动物界成为真正的人的道路。《红楼梦》也因此而获得永恒的文学价值和认识价值。只要世界上还存在男女两性,只要人类那种长期积淀的潜意识没有消除,《红楼梦》就是一个谈不尽的话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