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背心起源考,清代流行服

背心起源考,清代流行服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隋唐时期这种衣服就叫作“半臂”,据说隋代皇宫中内官多服半臂。背心、坎肩在整个清代都是流行服饰,徐珂编纂之《清稗类钞》里记录了清初大名士尤西堂所作咏妇女所衣之半臂一诗:“更衣斟酌十分难,亲制轻纨只半端。取便最宜春起草,护娇偏衬晚妆残。浑疑断袖留遗爱,却喜专房免忍寒。曾与三郎换汤饼,重提旧事泪阑干。”清代还盛行一种“巴图鲁坎肩”,男士所服。

背心起源考,清代流行服

第一六三问 “背心”源自何时

第二十六回贾芸奉宝玉之召进入怡红院,有一个丫头来给他倒茶,“那贾芸口里和宝玉说着话,眼睛却瞅那丫头。细条身材,容长脸面,穿着桃红袄儿,青缎背心,白绫细折裙子。不是别人,却是袭人”。这里的“青缎背心”,书中屡见。第三回林黛玉入府后去拜见王夫人,“茶未吃了,只见穿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的一个丫鬟走来,笑说道:‘太太说,请姑娘到那边屋里坐吧。’”第二十四回鸳鸯到怡红院传达老太太的意旨,让宝玉去探望贾赦,书中写鸳鸯:“穿着水红绫子袄儿,青缎子背心,束着白绉绸汗巾。”

背心的名称很多,比如半臂、坎肩、马甲、等等,它究竟起于何时,目前尚无很具体的考证,只知它起源甚早,起码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后汉书·光武帝纪》载,汉光武帝刘秀的队伍入洛阳,其部下服“诸于绣”,据注,诸于是一种宽大的妇女上衣,绣(音决)则是半臂,也即是背心,当时都是妇女服饰,而光武的部队服之,实在匪夷所思,所以当时洛阳父老见了吓得乱跑。

到了东汉末年,军队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铠甲,名叫两当,是一种皮甲,最为名贵的用犀牛皮做成,前后各一片犀牛皮,肩部用皮襻相连,腰间拴一根带子,平时外面罩着袍服,打仗时把袍服一脱就可上阵。同时妇人也穿类似的衣服,一般绣花儿,当然不用犀牛皮,而是用各种丝织品了,妇人穿的一般加衣补写做“裆”。至隋唐时期这种衣服就叫作“半臂”,据说隋代皇宫中内官多服半臂。

元代,元世祖昭睿顺圣皇后,名察必,她发明了一种服装叫作“比甲”,据元史记载,这种服装“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无领袖,缀以两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马,时皆仿之”。可见这种服装当初的发明是为了作战方便。可是到了明代,这种服装就成为妇女的专利,都是罩在衣服的最外面。从成书于万历年间的小说金瓶梅》来看,那里面的妇女无论居家出外,比甲是必服之装,所用材料也极其广泛。比如潘金莲未入西门庆府中,穿得是“蓝比甲”,大约是布的,入了西门庆府中,穿得就是“大红遍地金比甲”、“银红比甲,都用羊皮金滚边,妆花眉子”。书中甚至还写了“大红焦布比甲”,焦布是用芭蕉的纤维织的布,当时就很名贵。这种比甲无领无袖,与背心相近,只是身腰较长,下可及膝,若把这种比甲的身腰缩短,就成了背心、坎肩。(www.xing528.com)

以上种种都可作为清代背心、坎肩的渊源。

背心、坎肩在整个清代都是流行服饰,徐珂编纂之《清稗类钞》里记录了清初大名士尤西堂所作咏妇女所衣之半臂一诗:“更衣斟酌十分难,亲制轻纨只半端。取便最宜春起草,护娇偏衬晚妆残。浑疑断袖留遗爱,却喜专房免忍寒。曾与三郎换汤饼,重提旧事泪阑干。”尤西堂名侗,字同人,又字展成,晚年自号西堂老人,故世称尤西堂,他在清初极有名,连康熙皇帝都称他为老名士,曾在永平府(今唐山乐亭、滦县一带)当过推官(主管司法的官员)。他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为密友,有很多诗词唱和之作,同时与丰润之曹鼎望、曹父子交谊也颇深,他为曹所著《松茨诗稿》写的序言是研究丰润曹与曹雪芹一系关系的重要史料。

清代还盛行一种“巴图鲁坎肩”,男士所服。巴图鲁本为蒙古语,义为“勇士”,满清常常把这种称呼赐给那些作战勇敢的将士,大略相当于现在的“战斗英雄”。据《清稗类钞》,这种坎肩“各部司员见堂官往往服之,上加缨帽,南方呼为一字襟马甲,例须用皮者,衬于袍套之中。觉暖,即自探手,解上排纽扣,而令仆代解两旁纽扣,曳之而出,藉免更换之劳。后且单夹棉纱一律风行矣。其加两袖者曰鹰膀,则宜于乘马,步行者不能着也。”

从《红楼梦》的描写来看,这种红袄青缎子背心的装束似乎就是贾府大丫头的标志服、制服或称工作服。这种服饰一直流传至当代,前几年赵本山、宋丹丹演过一个小品里面,宋丹丹穿的那件“红马甲”,就是这种东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