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烦恼与爱情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烦恼与爱情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红楼梦》中几乎所有爱情故事都发生在大观园中,凋落在大观园中。所以曹雪芹让贾宝玉甫一进园,立刻就沉入这种烦恼之中,他是想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故事就要发生了。它不仅困扰着贾宝玉及其同时代人,同样困扰着二百年后的我们。不管贾宝玉将来往何处去,不管《红楼梦》的后半部怎样编织情节,我相信都不会给出一个完满的答案,因为这最终是一个无法解答的命题。而《红楼梦》与贾宝玉的历史作用,也正在于此。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烦恼与爱情

第一五二问 贾宝玉因何烦恼

第二十三回贾宝玉正式进入大观园,在此之前,曹雪芹已经用许多篇幅向我们描述了他的心灵生长历程,他的文艺修养和思想基础,比如第三回写了他的性情乖戾,第五回写了他的性启蒙,以后各回又向我们介绍了他的字写得如何好,他的文艺修养如何高深,他对于儒、释、道三家的借鉴与融通,在第二十三回之前,他已经走出孩童阶段,走进了少年期。所以一进入大观园,他就已经是一个在心灵上情感艺术修养上以及思想上都很成熟的美少年。为了证实这种描述,作者让贾宝玉一进大观园就写出了《四时即事诗》,而且这诗居然传播人口,也因此“竟有人来寻诗觅字,倩画求题”。种种迹象,都表明他已经不再是一个顽皮的孩子,而是一个成熟的少年。他这一年才十二三岁,却已经有了一般十六七岁少年的情感与思维,这是一个早熟的天才少年。

可是他忽然烦恼起来,书中写道:“谁想静中生烦恼,忽一日不自在起来,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出来进去只是闷闷的。园中那些人多半是女孩儿,正在混沌世界天真烂熳之时,坐卧不避,嬉笑无心,那里知宝玉此时的心事?那宝玉心内不自在,便懒在园内,只在外头鬼混,却又痴痴的。”他为什么烦恼?他那心事究竟是什么?

一切皆缘于情之萌动。

大观园是爱情的苗圃,亦是爱情的坟墓。《红楼梦》中几乎所有爱情故事都发生在大观园中,凋落在大观园中。大观园就是地上的“孽海情天”,是“太虚幻境”,是男儿女儿春恨秋啼之所。所以曹雪芹让贾宝玉甫一进园,立刻就沉入这种烦恼之中,他是想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故事就要发生了。这种烦恼不是性的苦闷,不是肉体的饥渴。贾宝玉性的启蒙在一个梦境就已完成,梦过之后就有袭人来和他做真实的“警幻所训之事”,他并不缺乏性的滋养。这是心灵的饥渴,是心灵的寂寞,心灵要寻找另一个心灵作为知己,爱要寻找另一个爱来圆满爱意。这种饥渴不像一般少男少女情窦初开之时那一种朦胧混沌,恍惚游移,没有定所的爱,它已经有了确定的目标和指向,就是林黛玉,那个与他朝夕相处的美丽少女。这种确定的爱意萌生于心底,萦绕于心头,却又无法表达,更不知如何表达,于是他便陷于烦恼。(www.xing528.com)

因烦恼而苦闷,苦闷无法破除,鬼精灵的小厮茗烟为他找来许多古今小说、传奇角本,这无异把他领进一个奇异的世界,那些从来没有见过的通俗故事,那些情真意切的爱情描写,为他的烦恼与苦闷打开了一道破解之门,他沉湎其中不能自拔。而正是这些传奇角本,为他爱意的表达创造了条件,当他对林黛玉说出“我就是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表面看是不经意间的脱口而出,实则是久蓄心间的情愫的正式表达。第一次表达,如此明确却又如此含混,如此热烈却又如此委婉,使林黛玉有些措手不及,不得不以佯嗔薄怒加以搪塞。

他从此走出当下的烦恼,却又走进新的烦恼,他的爱情萌生于烦恼,与烦恼同行,最终等待他的是更大的烦恼。当林黛玉泪尽而逝,他不得不“悬崖撒手”,以一个“空诸一切”来祭奠那挥之不去的芳魂。人生最大的幸福是爱,最大的烦恼也是爱,爱即烦恼,犹如硬币的正反面。如何走出烦恼达致幸福,是一个困扰着贾宝玉整个生命历程的命题。这是一个包容着宇宙人生终极真理的命题,贾宝玉无法解决,警幻仙姑也无法解决。它不仅困扰着贾宝玉及其同时代人,同样困扰着二百年后的我们。这不是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命题,是困扰着全人类的命题,相信一万年以后人类也将因它而烦恼,它将与人类共终始。王朝可以更替,制度可以改变,这种烦恼的本质却将永存。因之这个命题就具有了永恒性。不管贾宝玉将来往何处去,不管《红楼梦》的后半部怎样编织情节,我相信都不会给出一个完满的答案,因为这最终是一个无法解答的命题。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艺作品、哲学著作,都在锲而不舍地解答这个命题,迄今仍然没有一个完满的答案。但有一点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人类在不断击打这个命题的长期的过程之中,必会不间断地完善自己、纯洁自己、提高自己,会造出一种崭新的人性。而《红楼梦》与贾宝玉的历史作用,也正在于此。

因此我们可以断言,爱、爱的萌生与发展、爱的苦闷与毁灭,是《红楼梦》主旨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可怜二百多年来无数所谓“红学”的大家与小家,一直喋喋不休地对我们谈论宫廷、家族、政治,却对这种爱之花朵怒放与凋零的过程视而不见。即使看见,也把它视为政治的附属物,视为表面现象,看不到爱的主体性质。他们感觉兴趣的不是盛开的花朵,而是花根下的粪壤,岂非皆有异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