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红楼梦》人物思想分析:贾宝玉的思想基础

《红楼梦》人物思想分析:贾宝玉的思想基础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曹雪芹是想让贾宝玉以一个思想基本成熟,才华初步显露的美少年的身份进入大观园。贾宝玉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认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贾宝玉的另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期望有一天化为轻烟,随风消散。贾宝玉对于禅宗的思想是认同的,为他以后终于出家为僧打下了思想基础。

《红楼梦》人物思想分析:贾宝玉的思想基础

第一四七问 贾宝玉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因为一句笑话,一个眼神,贾宝玉同时得罪了林黛玉史湘云两个人,碰了两鼻子灰。这两鼻子灰竟使他万念皆灰,悟出些许道理,于是写了一个偈子和一支曲子,表达了对于禅宗的认同。

这一段描写不可轻易看过,因为至此,曹雪芹对于贾宝玉的完整介绍终告结束,到下一回他就要进入大观园,大观园才是他活动的真正舞台,是爱情故事发生的地方,也是众芳零落的地方。曹雪芹是想让贾宝玉以一个思想基本成熟,才华初步显露的美少年的身份进入大观园。

曹雪芹对于宝玉的介绍有极清醒的认识,有很到位的把握,我们可以从头儿看一下这种有意的介绍。在第八回,写了他的字写得好。在第十七回,写了他的文学功底,大观园题对额和联语,实际展示的是他的诗词歌赋的才能。在第十九回,写了他对于儒家的态度。在第二十一回,写了他对于道家的态度。在这个第二十二回,则写了他对于禅宗的态度。

我们可以说,贾宝玉的思想基调仍然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路数。

对于儒家,他认为“除明明德外无书”,“除四书外,杜撰的甚多”,说明他对于儒家的标准著作《四书》还是认同的,他是在认同中有创新。我们看一下朱熹对于明明德的注释:“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秉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贾宝玉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认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这与第二回贾雨村那一番清明灵秀之气与残忍乖僻之气的议论一脉相承,都从朱熹这个“气秉”说化出,我们说贾宝玉固然“重情不重礼”,但并不是一概反对儒家学说,他毕竟在这个环境中长大,不可能一点儿也不接受儒家思想,他不过是在接受的同时有所转换创新,搞出他的新“气秉”说来。(www.xing528.com)

道家与道教,有联系更有区别,道教固然尊奉道家如老庄为祖师,但两者的区别极大。道教不论何种流派,都以修炼成仙为根本目的,把生之欲望延展至永恒。道家却是主张齐生死,等贵贱,清静无为,与自然同化。贾宝玉的另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期望有一天化为轻烟,随风消散。这就与道家极其相似,可以说它就来自道家。因此贾宝玉所接受的是道家而非道教,这个区别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至于禅宗,属于教外别传,它实际上是佛教大乘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实际创始人是六祖慧能,而不是虚无飘渺的达摩老祖,它主张不立文字,直指心源,一超顿悟,书中薛宝钗所念的那首慧能的偈子就是禅宗思想的集中体现。贾宝玉对于禅宗的思想是认同的,为他以后终于出家为僧打下了思想基础。

儒、释、道三家构成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中国的读书人纵有通天本领也难逃这三家的牢笼,若要兼济天下,则有儒家思想可用,若要独善其身,则有释道可用,所谓“儒以应世,释以修心,道以养身”。进可攻,退可守,进退都有充足的理由。有了理由方能存在,没有理由就不能存在,存在的理由比存在本身重要。比如有一副担子在这里,儒家主张挑起来,道家主张放下来,佛家则眼睛里根本没有这副担子。在贾宝玉的眼中,这副担子不是俗事之责任,而是情,那么他始则在情感世界挺身独进,继而疏离,终至断绝,就是一个很自然的发展过程。一个为情而生的男儿最终离情而去,一个与女孩儿无比亲近的男儿最终远离了女儿,这就是《红楼梦》一书所要告诉我们的全部故事的内核。

也许有人说,你这样说是贬低了《红楼梦》一书的巨大思想意义,作为一部具有强烈思想倾向的巨著,首先就应该批判什么,主张什么,不能走到虚无的道路上去。我说你错了,曹雪芹这样处理他的人物,正是因为他对于作家的职守有着清醒的认识。作家只管列出方程式,不管解答方程式,只管指出病症,却不管治疗。解答与治疗是政治家和思想家的事情。曹雪芹写的是一部悲剧,悲剧的要义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它在毁灭中激发“崇高”这一种审美经验。曹雪芹写了那么多美丽女儿的毁灭,写了一种新思想新情感的毁灭,让人们在洒下一把辛酸泪的同时想些什么,这就足够了。至于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怎么办,那是读者的事情,作家不负有这个责任。这也是作家对于读者的尊重与信任。曹雪芹正是以一种悲愤的心情期待着读者的理解,书的开头所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就充分表达了这种心情。

值得注意的是,宝玉写出那个偈语,起因是林黛玉和史湘云的赌气,但是思想的缘由却是薛宝钗念的那一支《寄生草》。那么在书的后半部,宝玉的最后出家肯定与这三个人有关,很有可能是林黛玉的死给他以直接的刺激,薛宝钗则给他以思想的启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