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问 贾宝玉有“情极之毒”吗
因为史湘云为贾宝玉梳头,袭人和贾宝玉沤气,不理他,麝月来服侍,又被宝玉因她与袭人一气,推了出去,自己让两个小丫头伺候睡下。第二天,宝玉也不大出门,也不和姊妹们厮闹,自己闷闷的。“至晚饭后,宝玉因吃了两杯酒,眼饧耳热之际,若往日则有袭人等大家喜笑有兴,今日却冷清清的一人对灯,好没兴趣。待要赶了他们去,又怕他们得了意,已后越来劝;若拿出作上的规矩来镇唬,似乎无情太甚。说不得横心只当他们死了,横竖自然也要过的。便权当他们死了,毫无牵挂,反能恬然自悦。”
在这一段的下面,有一段很重要的脂批:“此意却好,但袭卿辈不忍如此弃也。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同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看(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能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而(为?)僧哉。宝玉一生偏僻处。”
“情极之毒”,乃宝玉第三大病。首先其他两大病是什么?同在这一段,在“又怕他们得了意,已后越来劝”这句之下有脂批曰:“宝玉恶劝,此是第一大病也。”在“若拿出作上的规矩来镇唬,似乎无情太甚”这句下面,有脂批曰:“宝玉重情不重礼,此是第二大病也。”如此说来,脂砚为贾宝玉总结的三大病乃是“恶劝”、“重情不重礼”与这个“情极之毒”。
脂砚斋概括的贾宝玉这三大毛病,正是贾宝玉性格的三大基本特征,应该说精当准确之至。“恶劝”,说明不想悔改,不想悔改什么呢?不想悔改的是这个“重情不重礼”,而“重情不重礼”发展到极致,又是“情极之毒”,撒手而去。三大特征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构成贾宝玉完整的性格特征。其中最要命的是这个“情极之毒”,最重要的也是这个“情极之毒”。有了这个“情极之毒”,贾宝玉的一生追求便归毁灭,没有这个“情极之毒”,贾宝玉的性格又不完整,甚至会造成人格的损伤。这种矛盾对立的现象正与中国古老的哲学观念合拍。根据中国古老哲学观念,凡事凡物发展到它的极致,都会向反面转化。静极则生动,动极则生静,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绚烂之极便是平淡,平淡之极归于绚烂。情之极处就是无情,无情之极便成有情。事物在相互转化中构成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古人认为这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贾宝玉的这种性格特征正是这种哲学观念的形象体现。(www.xing528.com)
比如佛陀,他主张摒弃一切情欲,抛弃一切家人,出家苦修,可谓无情之至;可是他却是因“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什么大事因缘?就是让人们悟入佛之知见,永脱苦海,由此看来他又是情之至者。贾宝玉是“情圣”,他应该有一个“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过程,因此《红楼梦》有一个名字叫作《情僧录》。明乎此,则我们对于贾宝玉这个“情极之毒”就很容易理解,那是情感发展到极致之后的一种突转,是一种对于宇宙人生的彻底感悟。
“情极之毒”的直接后果是“悬崖撒手”,即出家去当和尚。古往今来,许多人把出家当和尚视为一种逃避、一种隐遁,认为是一个人经历了人世的种种打击,万念俱灰之后采取的一种逃避方法,故而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叫作“遁入空门”。实则大不然,佛教界有一句话说是“出家乃大丈夫事业,非王侯将相所能为”。出家实际上是一种抛开一切俗事牵缠,向着理想人生境界,向着宇宙人生之本真实相挺身独进的壮举,需要经历许多磨难方能修成正果。自古以来出家为僧者不知凡几,但真正能够豁然开悟者寥若晨星,就是明证。而且根据佛教大乘教法,出家为僧不仅要“自觉”,还要“觉他”。就是不仅要追求自己开悟,还要能够使别人开悟,甚至要在“觉他”的过程当中去“自觉”,“觉他”比“自觉”还要重要,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就是著名的榜样。我们对于贾宝玉的出家为僧,也要从这个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方能与这个人物的整体性格合榫。
这段脂批所提供给我们的还不止这些,它对于我们探索全书后半部的情节走向也极为重要。它起码给了我们两点极重要的信息:首先,贾宝玉最后确实是出家了;其次,他的出家是在薛宝钗还在世的时候发生的事情。那个时候不兴离婚,如果没有实在特别重大的变故,他也不会有“休妻”之举。那么他是在一种什么状态下出家,就成为一个谜。我们知道,根据种种关于《红楼梦》旧本、真本的传说,贾宝玉曾经沦落街头,最后与史湘云结为夫妇,他不大可能在出家之后再沦落街头,他的出家应该是沦落街头之后的事情,如果此时薛宝钗还在,他又怎么可能与史湘云结为夫妇?所谓“红学”当中有一个分支叫作“探佚学”,就是根据书中种种迹象以及脂砚提供的种种信息,去探讨书的后半部情节走向,人物命运。关于贾宝玉是否出家,何时出家,怎样出家,应该是“探佚学”最重要的课题,朋友们如果有兴趣,不妨一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