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六问 贾宝玉摒弃永恒吗
从表面看,第十九回不过是元妃省亲这个大高潮之后的一个平稳的回落,是向下一个高潮过渡的开始,它不过表现了元妃省亲之后荣国府中小儿女的一段平静的生活。可是细一看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在通部书中,这实在是极其重要的一章,以这一章为转捩,书中的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等人正式告别童年期,走进少年期,在关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细腻描写之中,一种带有青春色彩的情愫已经悄悄生长起来。对于贾宝玉来说,这是他的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于是就让袭人出面,来对他进行一番“箴规”,实际上是一种成童教育,而曹雪芹则利用袭人的箴规,对于贾宝玉的整个人生基调做了一个总的概括。如果说以前各章是分写宝玉的乖戾,宝玉的才华,宝玉的多情,那么这一章则直指他的思想,他的人生理想与追求,甚至他的世界观、人生观。而这一切都是在一片小儿女的呢喃私语中进行的,没有丝毫硬性说教的痕迹,没有丝毫整体概括的迹象,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在整个中国小说史中,这是仅见的能够代表中华小说独特笔法的美妙绝伦的一章。
当袭人说:“我另说出两三件事来,你果然若依了我,就是真心留我了,刀搁在脖子上,我也是不出去的了。”那贾宝玉忙笑道:“你说那几件?我都依你,好姐姐,好亲姐姐,别说两三件,就是两三百件,我也依。只求你们同看着我,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有知识。等我化成一股青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那时凭我去,我也凭你们爱那里去就去吧。”这话说得袭人急得握他的嘴“好好的正为劝你这些,到更说的狠了。”“这是头一件要改的。”
对于死亡的恐惧是人类最根本性的恐惧,因之突破死亡,追逐永恒就成为人类一种最具根本性的追求,几乎所有宗教和学说都以此为切入点,纷纷立言,各寻门径,各成体系。就中国来说,儒家一方面提倡所谓“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希图在俗世事功的延续中获得永恒;另一方面则提倡祖先崇拜,提倡“慎终追远”,希图在世系的延续中获得永恒。道家则更为豪迈,他们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口号,希望用行为的改变改变预定的命运,用种种修炼方法打断生命的循环。他们认为只要找到一种得体的修炼方法或者一种灵丹妙药,人就可以得道成仙,与天地齐寿。佛家则教导人们要悟入佛之知见,追求涅,则可以永离苦海,超登彼岸。而贾宝玉的死亡观则比这三家都彻底得多,他彻底摒弃永恒,他认为若死就须死得彻底,化成灰都不算彻底,必得化成一股青烟,被风吹散,才算得彻底。死亡在他好像不是什么太可怕的事情,反倒像是一种追求、一种向往、一种解脱。他就从根本上与传统中国的主流文化划清了界限,而成为一种崭新的生死观,一种很“唯物”的生死观。(www.xing528.com)
但是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也需注意。《论语》有这样一段话:“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弟子子夏也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儒家在关于死亡的问题上面保持一种很通脱的态度,不主张多去想它。佛家则要人们斩却万缘,息心灭迹,当体即空。道家则提倡“致虚极,守静笃”,虚到极处,则是一种与佛家之真空相似的境界。由此看来,贾宝玉的死亡观又没有完全超脱传统中国的主流思想,他只是抛弃了他们对于永恒的虚妄追求,而采取了他们在现实世界的生活态度。这是一种虚无主义的世界观或者死亡观,一种极其通脱豁达的生活态度,不仅表示了对于俗世生活的厌弃,同时表示了对于人们孜孜以求的彼岸世界的不屑。因之我们既不能说贾宝玉的死亡观是唯物的或者唯心的,也不能说他是儒是仙是佛,他非儒非仙非佛,即儒即仙即佛,因而成为一个崭新的贾宝玉。
我一直以为中国自秦汉以降至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本土文化在思想领域实在没有什么大的发明创造,可以称为创造的一是唐代的禅宗,一是宋代的理学延及明代的王阳明心学,但这都是异质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这就给人造成一种印象,即中国的本土文化已经失去创新的内在驱动力,要搞出一种新的东西,必须有一种外来的东西来加以刺激,激活它的内在机制,依靠杂交优势来创新。在曹雪芹的时代,佛教亦已本土化,在没有新的异质文化输入的情况下,曹雪芹却单单依靠传统文化资源就为我们创造出贾宝玉这一个万古常新的艺术形象,厥功之伟,怎么评价都不过分。因为他使我们相信,在传统中华文化之中,固有许多积弊需要廓清,更有许多精华值得继承,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就有可能为中华文明的更新与发展开出新局。
以上所说不过是强为之说,强作解人,实际上《红楼梦》中许多语言许多形象许多事件是难以说清的,尤其在贾宝玉这个人物身上,他的许多语言,用脂砚斋的话说,是“囫囵不解之语”。所谓“囫囵不解”,就是难以用理性逻辑去理解去解说,而这种难以理解难以解说的语言才是真正的文学语言,它往往是可以神会,难以言传的东西,用禅宗的话说“起心动念即乖”,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悟而非理解,包括这一段话在内都存在这个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