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根据高校学生党员具体情况,建立合理的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
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是高校党建工作的起点和基础。如何设置好学生党支部是整个高校学生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方面。当前,随着大学生党员数量的增加,以及学生党员受在校时间的限制等特点,传统的以年级或者专业设置党支部模式的局限性日渐突显。因此,加强高校学生基层党的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按照有利于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的原则,以改革的精神推动高校学生基层党的组织设置模式的改变。
(一)坚持与时俱进,合理调整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
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的调整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因此,党组织设置的调整要以便于开展党的活动,加强党的领导为着力点。原先大多数高校因为学生党员数量少,基层党支部的设置是根据党员数量来设定的,整个院系设置几个党支部,不分年级和专业。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招生规模逐步扩大,高校党建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学生党员人数也大幅增长,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的设置模式也应与时俱进,做相应的调整。根据第十二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要求:“要加强和改进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实现高年级学生‘支部建在班上’,形成学生班级‘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三年级有党支部’的学生党建工作新格局”。高校学生基层党支部的设置思路应该是根据学生党员的年级分布、专业分布、班级党员数量等情况和“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三年级有支部”的目标要求来进行合理设置基层党支部,尽可能做到高年级班班有支部,更好地发挥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在学校学风建设、班级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核心作用。
(二)加强开拓创新,积极探索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设置的新模式
以创新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是党的基层组织始终保持活力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党必须善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认识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认真研究和解决在自身建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调整和改革高校学生基层党的组织设置,要坚持便于党委组织管理,便于党员发展教育,便于发挥党支部在学校学风建设、校风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的原则;对于如何设置基层党支部,可以根据学生党员年级分布情况、专业特色、班级党员结构、党员人数等因素,实施分类指导、稳步进行,不能搞一刀切;但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结合学校党建工作发展的实际来进行,不能搞突击发展,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只重形式不重效果。(www.xing528.com)
以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新的组织设置模式,探索班班联建、宿舍联建、社团联建等全新的组织设置模式,力求通过调整、改革,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管理体系。
班班联建既可以是同一年级的班级之间的联建也可以是高年级与低年级班级之间的班级联建,也可以是研究生班级与本科生、专科生班级进行联建。低年级的班级由于正式党员人数很少,可能不够条件成立党支部,可以探索从高年级学生党员或者研究生党员选拔优秀同志委派到低年级班级担任党支部书记或支部委员,帮助成立党支部。高年级的党员或研究生党员无论是从对党的基本知识的理解还是从对党务工作的熟悉程度来看都要比低年级同学更为富有经验,更能够做好支部工作。通过这种形式,既可以让优秀的高年级党员得到更多的锻炼,又可以促进低年级党建工作的发展。
宿舍联建也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组织设置模式来尝试。高校后勤的社会化,使得学生的住宿管理更为集中化、模块化。宿舍是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尤其是对高年级的学生或研究生来说,课程相对减少,宿舍就成了他们的主要活动空间之一,积极探索几个宿舍联建党支部将更有助于提高党员的党性意识,有利于宿舍的管理和文明宿舍的创建,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
社团联建是指在学生社团中组建党支部或者几个社团联合在一起组建党支部。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载体,高校中的社团数量大、类型多,是大学生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社团联建党支部能强化党对青年学子的教育引导作用,使他们在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中接受党的教育和领导。
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的调整,既要从高校党建工作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在条件成熟时及时推进,不拘一格,又要严格按照党章的规定办事,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必须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运用创新的思维,合理抉择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