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社会中信息传递体制的变化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信息传递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是无中间环节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这种交流一般要通过行为观察、谈话了解等方式进行,具有周期长,速度慢,效率低等特点。而且,这种双向交流仅限于特定群体的学生。其二,信息的摄取和传递要依靠学生干部或其他中间环节。
在网络社会中,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多种多样,几乎涵盖了学习、生活、心理等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这些行为往往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依赖于网络,他们遭遇挫折或麻烦时不再或很少找老师和同学,相反,他们多选择网上聊天、阅读或发表文章来达到解决或解脱的目的。
这样的一种行为模式缺乏教育主体,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教师缺乏对网络文化的必要介入使得教师在获取学生信息,尤其在获取学生心理动态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弱化。
网络信息传播机制具有速度快、周期短、效率高的特点,它能克服师生见面时所产生的掩饰和逆反等心理,这对思想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工作都将通过这种形式来实现信息的传递和沟通。但是,由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这种信息传递体制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方式。因此,只有两者实现互通,结合使用,教师才能更为有效的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二)网络社会中大学生自我教育功能得到了加强(www.xing528.com)
网络社会中,青年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自我中心化,大学生对灌输式教育的逆反心理日益增强,与此同时,他们的自我教育意识也有所增强,不愿别人把观点强加给自己,不愿盲从,不愿被固定在“被教育者”的位置听凭教诲,而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成为教育关系中的主体,由自己选择问题,通过自我教育的途径达到自我完善。网络文化的发展迎合了这种日益增长的对自我教育的需求。
如前所述,资源丰富的网络社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内心情感的场所,以往由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思想教育工作,其功能已可以由网络部分代替。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机制当中存在着相对独立的“网络——学生”闭合小系统,在无教师直接介入的条件下,大学生可借助网络(严格说是网络文化)来实现自我教育。
(三)网络社会中教师的职能模式
网络是个互动、开放而平等的环境,大众参与、平等交往和自主选择是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网络文化有利于直接、平等教育环境的创造,有利于在这种环境中积极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键在于教育者能否彻底抛开“师道尊严”思想,以平等交往的心态参与网上生活。
与平等性要求相适应,在工作方式上,教师要真正完成从说教、灌输到引导的转变。在网上,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平等的,网上角色又是虚拟的,说教与灌输自然不再有生存的空间,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与支持,包括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心理健康的积极疏导、正确观点与行为方式的同情和支持等。
网络文化正以常人难以想像的速度侵入学生头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既面临着种种冲击和困难,也面临难得的机遇和条件。顺应潮流,将思想政治工作锲入网络社会,使之为我所用、助我所长,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解决新矛盾、寻找新载体是我们面临的最重要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