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贫困大学生消极心理主要问题
相对于城市学生而言,农村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为他们承受的变化更多。这些变化来自四个方面:环境不适应,农村和城市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农村学生对很多现代化的东西,譬如手机、电脑甚至饭卡,都不会用;学习不适应,农村教育多是“死读书”,而大学强调素质教育,一些贫困生在学习方法上一时难以转变;文化不适应,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很多习惯,包括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都与城市文化规则格格不入;心理不适应,很多贫困大学生有不平衡心理,对其他同学有所排斥,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他们表面上显得自信,甚至很自负。
从整体来看,贫困学生具有较高的神经质倾向,内向性及情绪不稳定者较多见,对应激性生活事件较多地采用消极的心理应付方式,常将负性情绪压在心里。他们由于受自身经济状况的限制,使其在个性、应付方式、生活事件方面表现出与非贫困学生不同的特点,如性格内向、情绪压抑低沉、自卑感过强,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消费观念的转变,竞争、攀比尤为激烈等等一系列因素都对贫困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一)自卑心理
贫困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其原有的教育条件相对薄弱以及受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使他们发觉自己在许多方面与其他同学差距悬殊,遂有自惭形秽之感,自我评价偏低。此外,由于经济的原因,他们整天节衣缩食过日子,别说追求时髦、流行的东西,就连自己每天的伙食都在担忧,因而与那些衣食无忧、花钱大方的同学相比,一些人难免产生心理的巨大反差。有些贫困生形成了一些错误认识,认为自己家庭条件差,时常囊中羞涩,担心别人看不起;或是由于以前曾经有过一些因贫困而遭受他人耻笑的经历而导致心理挫折,自视处处不如人。这是某些贫困生存在的最为普遍的心理问题。物质生活的贫乏也影响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贫乏,这两方面的差异使他们产生己不如人,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的自卑心理。一份首都高校贫困大学生状况调查资料表明,有60%的贫困生因贫困而感到羞愧;22.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42.2%的贫困生不愿在因特网或其他媒体上公开求助,不愿意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相当封闭。
(二)自我封闭
某些贫困生由于经济的窘困而产生自卑,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与同学的交往不多,不能融入同学之中。再者一些学生认为只有读书才是一个学生的本分,为了父母的期望,强迫自己天天学习,害怕参与活动占用自己的时间,耽误自己的学习。穷苦使一些大学生性格与众不同,大都以独来独往的方式软性自卫。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从而不能融入到集体中去,把自己当作“另类”看待,总觉得矮人半截。对同学与老师的好意总摆脱不了被施舍的感觉,在心灵深处设置了一道屏障。于是,有意无意的与同学疏远,尽量少参加班级活动,不愿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渐渐地,在别人眼里贫困生总是沉默与孤僻。面对社会,学校,同学伸出的热情之手,贫困生中不少人选择了回避——宁可节衣缩食,也不承认自己家庭贫困,不肯接受他人的帮助。“人穷志不短,我不愿被人看不起。”一个拒绝援助的男生坦率地说。有的贫困生害怕其他同学知道自己经济状况不好,老师主动关心也不愿意接受,把贫困看作一种耻辱。
(三)自暴自弃
初进大学,贫困生与其他同学并无多大差异,但随着学校开展的活动增加,贫困生面临的是一种重新分化组合的严峻局面:个性缺乏充分发展,综合素质相对较弱。为了摆脱贫困命运,保住自己在中学时的优势,最常见的表现是把精力转移到学习上,拼命学习。由于学习目的单一,没有精神支柱,没有执著追求,一旦改变和适应没有很快得到理想回报,缺乏进取动力,就会变得十分消极。有一部分贫困生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将自己埋藏在痛苦中,对生活失去希望,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无心学习甚至厌烦学习,由于成绩不合格而试读或重修,生活上陷入更深的窘境。
(四)忧虑心理(www.xing528.com)
部分贫困学生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觉得贫困带给自己的是耻辱,将自己埋藏在痛苦之中,对生活失去希望,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无心学习甚至厌烦学习。由于成绩不合格而试读或重修,生活上陷入更深的窘境。由于其家庭负担重,思想压力大,经常处于精神紧张,情绪烦躁不安,悲观和厌世的痛苦境地。有的为生活费用、学习费用焦虑。因为家庭常常无法提供足够的生活费用、学习费用,使得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没有稳定可靠的保证。如有个同学在日记中写到:“这个月怎么过得这样慢,爸爸寄来的100元因为交了必须统一订购的学习资料只剩下70元了而到下个月寄钱来的时间还有25天,但愿这25天不要再有什么额外的开支了。”有的为家庭焦虑,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深知自己父母的艰辛不易,自己身处远方,却总是为家里的情况担忧。也有的为养育之恩无法报答而焦虑。再者,学校每年的扩招,都有大量的毕业生涌向社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自己每年拿大笔的费用上学,却不知毕业后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来回报自己父母,偿还债务。所有这些都使贫困生经常处于由自尊心的损伤、自信心的丧失、失败感和愧疚感等交织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忧虑的消极情绪体验,使之每天徘徊在痛苦的边缘,欲学不能,欲罢不忍。
(五)嫉妒偏激
贫困生的嫉妒心理主要是针对同班同级以至同校的家庭富裕的同学而产生的在物质条件鲜明对比之下,贫困生容易产生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他人的憎恨,导致极端的嫉妒心理。嫉妒给他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成长。由于他们对自己贫困的掩饰和自我封闭,与其他学生缺乏应有的交流,久而久之,其个性中就会溶入偏激的色彩。如爱钻牛角尖,认死理,固执,走极端,对社会失望,怀疑;对学校和老师的教育,从思想上产生反感并与之对立。
(六)文饰虚荣
对于经济上的贫困状态,一部分贫困生能够勇敢坦然地面对,通过各种途径改变自己的处境,调整自己的心态。但有一部分贫困生则竭力掩饰,他们不愿意也不想别人知道他们贫困,极力采取各种手法伪装和掩饰自己。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在生活中、学习中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们的真实情况极不相符,甚至完全相反,如平时里省吃俭用却非要买一套像样的西装做派,同学聚会时即使囊中羞涩也要花钱充老大。甚至故作高傲状,瞧不起其他同学等。这是一种极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这种一反常态的举止,正暴露出他们心理上的虚弱,害怕自己失败,受挫,以此来掩饰自己的弱点,极力为自己不如别人的一面找到一个似乎合理的解释。这种“文饰虚荣”的心理实际上是自欺欺人,一旦事后平静下来,往往会导致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痛苦。
(七)负担心理
面对着大学校园中诸多光鲜的生活和自己捉襟见肘的经济形成的强烈反差,他们渐渐变得自卑和敏感。经济上的窘迫给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增加了心理负担,他们觉得命运对他们不公平,感到很困惑。虽然他们在经济上很窘迫,但是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又不愿意接受老师、同学的帮助,他们很想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可是又觉得力不从心,因而产生了怨天尤人、时时事事猜忌、多疑的心理。导致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最终不但未能走出困境,反而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泥潭,有时甚至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交往。
大学生都是国家未来的栋梁,经济窘迫并不是贫困大学生的错。作为政府和社会来说,应该千方百计创造各种必要条件,努力保障贫困大学生最基本的生存、生活权利,为他们“珍爱生命”多给点关爱和救助支援。社会除了要关注贫困生的学费、生活费之外,更要关心贫困生的大学生活,要创造条件,缩小、消除他们和其他同学之间的文化资本差异,使他们能公平地面对社会的挑战,教育部门应该把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尽可能消除早期学生之间的文化资本的差异性。
充分认识这一群体的心理问题,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是高校工作者不可懈怠的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实现自己的价值,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