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矛盾冲突,我们既不能一味指责,也不能消极观望,而应从实际出发,客观地评价大学生的价值观冲突,同时还要认真地去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任何一个社会,既然存在着各个不同人群的特殊需要,也就不能排除不同的价值选择。但任何一个有序的社会,还必须在具体的、个别的尺度之上,建立一种大体统一的,能作为人们共同行为规范的社会价值标准。提供一种对于人类实践行为的约束和调节机制,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欲求保持在合理的限度之内,并从中提升出能够代表共同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价值取向。为此,在开展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时应处理好下面几个问题:
1.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传统的工业文明在不断地为人类创造着极大丰富的物质产品同时,也向人们提供了一种追求物质利益满足的社会价值导向,人在物质维度得到满足的同时,必然渴望和呼唤精神维度的满足。道德的、情感的、信仰的、文化的等精神生活元素又是物质所无法给予的。只有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统一起来,才能有效地克服功利主义倾向。(www.xing528.com)
2.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现代化的时代是科学主义时代,人们已经把科学的地位推到了极限,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一种霸权,一切以科学为标准和尺度。学校实际上培养的就是这样一种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但对于人的生存意义、价值、理想、道德等又不能用科学思维、逻辑思维来理解和解决,而则需要通过领会、体验、逻辑加直觉等人文精神加以确证。科学代替不了生活,只有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把科学世界观和价值世界观结合起来,才是符合人性的价值观选择。
3.个人标准与社会标准的关系。欧洲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哲学把人构造为至高无上的主体。人们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也不断地高扬其人类学的旗帜,追求主体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终极目标。但人们在自觉不自觉中又把主体推向极限,从个人需求出发,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实际上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自然界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欧洲罗马俱乐部“增长极限论”的观点认为,如果人类不加以节制个人欲望,世界将在一百年后达到极限而崩溃。因此,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必须得到彻底的颠覆,必须将个人标准与社会集体标准统一起来,找到个体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理论通道和实践形式。而价值观的率先变革则是这种变革的先导和前提。除此以外,在进行价值观教育时还需要把握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东方与西方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以及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等等。解决价值观的问题,关键还是要使大学生养成一种哲学的思维,即批判的、反思的思维和精神。这或许是当代大学生真正缺少的东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