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探讨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探讨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谈谈教学中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意识的培养刘灵巧翻译教学是高校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意识的探索带着对上述问题和现象的思考,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注意了加强学生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训练。与批判性思维联系紧密的另一个思维模式是发散性思维。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探讨

谈谈教学中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意识的培养

刘灵巧

翻译教学是高校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很多同学反应,高校的翻译课常常沉闷枯燥,了然无趣。看来,如何根据现实的需要,使我们的翻译课上得富有成效,做到融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是值得广大外语教师,特别是翻译课教师探讨的课题。

另一方面,近年来各方面一直在提倡创新教育。在21世纪的今天,如果老师仅仅着眼于传授课本知识,显然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学习的需求。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出了四点要求,叫做四会:learn to be(学会做人),learn to do(学会做事),learn to be with others(学会与人相处),learn how to learn(学会如何学习)。前三点姑且不论,我们这里只讨论第四点:学会如何学习。这是从学生的角度讲。如果从教师的角度讲,可以说教会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能力,教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正是培养学生这种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能力虽有先天的成分,但主要是后天养成的,而且完全可以通过知识、创新方法、技巧和策略等的传授以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得以培养和训练。基于此种理论,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2005年9月到2006年7月,笔者承担了我校2003级英语专业四个班“实用文体翻译”和“商贸翻译”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在翻译课的具体教学中,摸索出了一些特别是在翻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散性批判性思维意识的方法,在此提出,愿与大家一起讨论。

(一)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外语界长期以来有一种共识:学习翻译的一条主要途径是翻译实践。对于本科生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学习翻译理论固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实际翻译能力,因为这是社会的迫切需要。本科生毕业一走入社会,就有可能承担各行各业的各种翻译任务。传统的翻译课以做翻译练习和课堂讲解为主,给人颇多单调之感。好多教师采取前半部分时间让学生做翻译练习,后半部分时间教师评讲;或者这次课让学生做翻译练习,下一次课讲评作业。练习通常是一篇四百字左右的英汉翻译或汉英翻译材料。这两种课堂组织形式从根本上来说本也无可厚非,只是在操作方法上需进一步探讨。

首先拿学生练习来说,一学年三四十次翻译课反复做这样的练习,容易使学生感到厌倦,特别是当所给的材料相对学生来说有较大难度时,学生会对翻译失去兴趣,对自己的翻译能力失去信心,不利于创造性翻译能力的培养。再说教师讲评,基本上是教师的“一言堂”。老师把自己认为好的习作拿出来宣读,附带分析讲解自己认为的好的译句,学生只是被动地听,仔细地抑或手忙脚乱地记,极少提问或判断老师是否讲得正确。因为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指数,而老师是考试卷面的评判者。这样往往使学生过分地迷信于老师的判断取向,过分地依赖老师和课本知识,从而丢掉了自我思考的空间。还有,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也把老师摆在了居高临下、无所不知的地位,确立了老师在教学中的权威形象。老师说谁译得好就谁的好,老师说谁译得差就谁的差,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心理准备来质疑老师。结果是老师讲的多,学生思考的少,或者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师“一言堂”“满堂灌”,课堂气氛自然呆滞无味。老师和学生似乎不是在平等地讨论翻译作品,而是一方发表演说,另一方做忠实的听众。

(二)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意识的探索

带着对上述问题和现象的思考,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注意了加强学生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训练。在学习课本知识时,笔者常常提醒学生,读任何东西,都不能不加思索地全部接受,这不利于自身的提高。鼓励学生在读别人东西的时候,要有一双critical eyes,积极动脑,思考其提法是否妥当,或者结论是不是逻辑推理自然得出的结果。如果感觉课本知识有不当之处,最好提出来大家讨论,不用因为是书本内容或该书是某某权威编的就否定自己那一闪即逝的也许是正确的思想火花。在学习广告翻译时,笔者举了一个例子。课本上有一节讲广告口号的翻译,其中一个例句是:

“有了南方,就有了办法。”

这是某“南方”科技咨询服务公司打的广告。下面的英文译文是:Where there is South,there is a way.(www.xing528.com)

稍有商业头脑的人都知道,商业广告口号一般具有宣传产品或服务并加深印象的功能。广告口号为了吸引和保持消费者的注意力,语言多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该公司打出这样一个口号,与其科技咨询服务业务挂上了钩,应该说创意不错,但反复读之,给人一种缺少力度和韵味的感觉,并且有拖沓之嫌。就中文原文来说,笔者认为将其作为一句广告口号不是很好,就将这一想法提了出来,让同学讨论。结果多数同学同意笔者的看法。笔者进而启发学生:如果你认为原句作为广告口号不理想,设想你是广告文案,应如何改进?经过几分钟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有南方,就有办法!”比课本上原来的句子更适合作为该科技咨询公司的广告口号。笔者及时肯定了他们的意见。在以后的翻译课上,好多同学都愿意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在课堂讨论。

还有,在平时翻译习作讲评或提出某种看法时,笔者常坦诚地表示:在这一点上,我个人认为/我的观点是……不把自己的观点当权威介绍给学生,而只是作为一种意见参考提供给同学思考。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学生就会慢慢地树立起批判性思维的意识,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素养,思考正确的表达法或提法,从而形成自己关于某一问题的看法。

与批判性思维联系紧密的另一个思维模式是发散性思维。它也是学生学习能力,或者说创新能力的基础。从翻译的角度,特别是文学翻译的角度讲,翻译实践更需要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了唤醒同学身上的发散性思维意识,在做翻译练习时,笔者常常要求他们写出至少两到三个译文,反复读后再作取舍。课堂评讲时,也常常将所有得到的几个译文一并拿出来让大家讨论,结果好多时候出现了不止一种理想译文。如在“商贸翻译”课上,对于一个句子或语篇,同学们往往会提出好多种不同的译文。这里举一例:

原文:由于我方急需此批货物,如能在12月5日前完成装运,我们不胜感激。

学生们给出的译文有:

译文1We shall be grateful for finishing the shipment by Dec.5th as the goods are needed urgently.

译文2Since we need these articles urgently,we would be grateful if you could finish shipping the articles by Dec.5th.

译文3We shall be appreciated if you can make delivery before Dec.5th as the goods are needed urgently.

译文4As the goods are urgently required we should be grateful for delivery before Dec.5th.

显然,经过教师的鼓励,同学们给出了四种比较典型的译法。通过讨论,大家首先鉴别出有明显语法错误的译文3。接着大多数同学认为译文2和4比较接近原文。再经过教师的启发,最后他们认定译文4最为理想。

由以上可以看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是可以通过教学中教师的有意识引导慢慢开发和培养的。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的鼓励和对学生思想火花的肯定。所以,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笔者赞成激励式教育。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向权威质疑,向老师质疑;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并引导他们展开想像,发展求异思维。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在将来的工作中,积极地思考自己专业领域的新问题,新动态。才有可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