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到外语教育是跨文化教育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把语言看作是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外语揭示了外语所在国家的人文习俗,社会心理、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等等,这是由外语的性质所决定的,外语的这种特性,就是外语的内在文化性;在我们民族文化背景(文化环境、文化观念、文化思维)下教学外语,民族文化和外域文化之间发生了聚合、比较、相容或排斥的过程,这一现象为外语的外在文化性。语言不仅具有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功能,而且作为操持这种语言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的载体,具有载蓄功能,外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授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事实上,它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科技、伦理、法律、群体与个人等在语言文学上的浓缩与反映,是一个国家的典型缩影。因此外语教学的文化教学本质上就是语言国情的教学。(www.xing528.com)
由于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如此复杂的关系,在外语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外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文化的交际、变迁与发展,物质和精神的生产、交换和消费方式,以及文化间的差异与沟通和跨文化的比较。
文化被划分为物质文化、社会文化(亦即集体交往文化或社会交际文化)、精神文化(即所谓精神文明)。精神文化在这里是以语言为基础和载体的,因此可以说语言是精神文化的基本单位,语言属于精神文化又为精神文化服务。因此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拓展开来就是精神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这不但深层次地表明语言教学与文化、文化教学的理性和实际联系,而且也说明语言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授,所谓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同步进行本质上是文化传授的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式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