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思政教育现状堪忧

我国思政教育现状堪忧

更新时间:2025-01-0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两课”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的能力。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中国传统教育一直以儒家伦理理念为主导。这不仅对于思政教育是有害的,而且对于人的未来的全面发展也是有害的。

一、我国思政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思政教育主要是通过“两课”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通过“两课”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的能力。但是在新环境下,学生更为注重应用学科的知识摄取,思政教育的现状堪忧:学生学习动机方面,没有明确的目标,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学,怎样学,随意性多,盲从于社会趋势和应试教育,认为思政教育可以大而化之,不具有实用意义;学生学习习惯方面,缺乏刻苦钻研精神,依赖性大,对思政领域的知识不做深入学习,缺乏学习自律意识,听课效率不高,看闲书、玩手机等抵触现象较为严重。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源于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贵贱有等,长幼有序的等级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中国传统教育一直以儒家伦理理念为主导。教育主体理念中“尊师敬长”思想占主导地位并沿至当今——学生是受教育者,其教育主体地位被抹杀。正是由于这种理念的束缚,大学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重视和尊重;学生主体的主动性被局限,甚至可以说是一定程度的抑制。特别是对于经历了严峻高考入学的新生来说,他们需要自我展现和足够的关注,然而却缺乏这样的机会和关爱。再者,传统教育的教育方式侧重于灌输教育。当前的思政教育也偏重基础理论的灌输,偏重规范、守则、德育量化,回避理论知识在实践上的应用。久而久之,导致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低,缺乏说服力,使学生对思政教育提不起兴趣学习,缺乏学习主动性。

(二)源于学生承受的环境压力

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发生着显著的变化:经济体制转变、教育体制改革、信息来源多元化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环境压力主要为两个部分:一是学校压力,二是社会压力。(www.xing528.com)

在校生面临的是应试教育对成绩的要求,要忙于应对各种等级、技能、学分考试,在无形中形成疲于应试的状态。再者,现阶段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长辈家人的呵护使之养成了“独居”的生活习惯,缺乏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进入校园后,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生活习惯,短时间内无法磨合引发的生活压力。此外,社会压力也是不可忽视的。最突出的就是就业压力。社会给予学生自由选择工作的同时,带给学生无法释怀的困惑感。过多的选择剥夺了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和安全感,而学生又不得不承担选择的结果,选择的结果有时又是不尽如人意的。但无论如何,学生始终是要融入工作,融入社会的,无疑要面对竞争,承担压力。生活、学习、就业竞争的压力使得学生普遍存在浮躁、焦虑的心理情绪,对思政教育的学习不够关注,甚至是抵触的。

(三)源于学生的学习信仰倾向

在一份关于“首都大学生信仰状况的调查”报告中,对“您的信仰取向是什么”的选择中,政治理想占40.5%,与此相关的“权力”选项占15.3%。两者之和超出一半以上。在“你最崇拜的人是谁”的回答中,社会科学家、普通劳动者所占比例很小。由此反映出,学生信仰的功利性倾向颇大。映射到学习中,“学而优则仕”的比例仍然很大,呈现出对“两课”学习的消极面。

事实上,我们不否认也不排斥大学生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学习动机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正确的学习信仰逐渐减少,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及高物质生活占很高比例是值得关注的。试想一种只为“仕途”而学习的信仰,将学习视为一种工具,怎能拥有精神上的财富和体验。这不仅对于思政教育是有害的,而且对于人的未来的全面发展也是有害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