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立大学生心理问题排除及干预机制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处理不好容易出现严重的后果,引发难以控制的事态。固然它的产生及发展有着许多我们难以控制的内部及外部因素,但如果我们可以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可能有明显心理问题及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学生,采取“及早发现,及时干预;预防为主,教育为本”的对策,对心理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学生要及时面谈咨询,摸清压力源,疏解问题压力,有效地帮助困惑学生认识自我,正视现实,找准定位,快乐成长,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安全与稳定。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措施: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我校近年来逐步加强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力度,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和咨询机构,可见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对于一个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有积极的引导意义。
我认为,在具体的操作中,除了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开展心理咨询外,在大学生日常的课程学习过程中,任课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心理造成正面的影响。关于这一点,有必要改变传统意义上对于任课教师的定位,他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知识上的教育和引导,同时也应该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在担负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可以适当承担一些学生管理、学生教育及心理辅导等方面的任务,把课堂内外传授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配合专职学生管理的老师形成多方面的合力,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建立多级监控体系
虽然对学生进行持续的心理健康教育,会引导大多数人形成健康的心理,但总会有那么一小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出现心理问题,而对于健康人我们可以进行心理教育,那么对于本身心理就有问题的人,普遍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就不会起到太大的作用,必须及早发现,并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进行专门的心理干预。(www.xing528.com)
为使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及时“浮出水面”,有必要建立多级监控体系,并切实发挥监控体系的作用。我校目前已建立了完整的稳定安全信息网络,“宿舍-班级-年级-院系-学校”的稳定安全体系已经形成,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重建立、轻建设的问题依然存在。即网络建立以后,由于缺乏必要的教育及培训,作用发挥得十分有限。既然安全问题的产生多数和学生个人的心理问题有关,我们就应该对稳定安全网络的每个成员定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培训,使得他们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能力,这样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同学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起到“及早发现、及时干预”的作用。
(三)重视人际交往,对大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教育
人际交往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通过互相交往与相互作用形成的人与人的直接心理联系,而大学生对于人际交往的需求会比此前他们所经历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迫切。
处在逐步成熟阶段的大学生,在获取知识和适应环境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寻找属于自己的友情和爱情,而一个人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即使产生了心理问题也容易找到倾诉的对象,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必须通过开展专门的人际交往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必须明确人际关系的原则。从心理上讲,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自我中心者,个人都希望别人能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其次,大学生不仅要克服各种不正确的认知,还要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增进个人的魅力。最后,学会了解和沟通,对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很重要。要经常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处理问题,一切就简单多了。大学生一定要建立自信,主动和同学、老师交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最后要学会帮助别人,心理学家发现,以帮助与相互帮助开端的人际关系,不仅良好的第一印象容易确立,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迅速缩短,使良好的人际关系迅速建立起来。
(四)创建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高校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我们的校园经过几年的建设,已经摆脱了传统意义上人们心目中的石油院校严肃、呆板、缺乏活力的形象,但仍需进一步的优化。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包括三层涵义:一是指校园文化环境。通过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高品位的精神作品感化大学生,创造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精神环境,使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二是校园公德环境。包括文明礼貌、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卫生、同学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尊重、正常交往等。三是校园物质环境。主要指校园文明设施和教学生活条件,这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硬件部分。校园的布局、绿化美化、建筑风格、各种装饰宣传物等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文明素质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