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教育的方式上,有以下不良类型:(1)溺爱型:父母以各种方式来满足孩子的要求,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做事随心所欲的坏习惯;(2)粗暴型:父母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简单地进行打骂,使孩子形成暴躁、冷漠的性格;(3)施压型: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无形中给孩子施加很大的压力,使孩子容易产生抑郁、厌学;(4)放任型:父母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使孩子变得孤僻、自卑。
从教育的内容上,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对孩子心理和性格的变化关注较少,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导致孩子不懂文明礼貌和缺乏社会责任感。
(二)社会原因
学生的不良行为与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www.xing528.com)
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的转变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发生着快速、深刻的变化,社会上一些失范现象的存在,如崇尚金钱主义和权势万能,追求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等,使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不断受到冲击。同时一些大众传播媒介,如网络、电影、电视、报纸、杂志等,由于规范不力,充斥着欺诈、暴力、色情等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形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日常行为。
(三)学校原因
学校对一些校园不良行为管理不到位,没有进行有效解决。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薄弱,重视程度不够,“两课”教育形式单一,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没有收到良好的成效。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不健全,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大多凭经验来解决,缺乏相关的必要分析,从而使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甚至出现扯皮的现象。
(四)个人原因
学生认知上存在偏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心理比较脆弱,经受不住挫折和失败。自我意识比较强烈,习惯于他人为自己服务。缺乏集体荣誉感,不愿承担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