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与课堂教育相结合
人格教育不是一种独立的学科,任何学科都可以实施人格教育。课程教育也应该帮助学生思考一些最基本的人类问题,如我们应该怎样生活?什么目标值得追求?什么人类品质值得赞美和效仿?通过课程传授价值观,教师要经常思考什么是自己希望传授的课程内容与希望传授的价值观的结合点。在这方面,历史和文学以及两课的教师应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培养年轻人向善的情感。课程的这种功能可以通过下列途径实现:发展学生对生活、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的理智与情感的洞察力;帮助学生通过文学和历史人物获得一种强烈的正义感和激情;使学生在情感上为一些榜样人物的生活所吸引,对可恶的人的生活在心理上产生排斥;开发一种用以指导学生的道德榜样的资料库;通过了解文学作品、历史英雄人物乃至恶棍的生活,认清“道德生活事实”的某些真相。这类道德生活事实包括;善良的人性是保证良好社会的基础;对父母和家庭,我们负有应尽的爱:诚实和信任在人类关系方面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有义务帮助那些较我们不幸的人;慷慨无私会带来幸福等等。
充分重视和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潜在教育作用。
1.对学生学业发展的激励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的火药未被点燃。”教师丰富的知识、高昂的理想、虔诚的敬业态度以及为达到教育目标而表现出来的强烈求知欲,本身就是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开拓的无声召唤。教师的人格魅力本身就是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一种动力。教师崇高理想和敬业精神作用于学生,通过内化吸收,可以转变为一种洋溢在胸中的激情,是学生求学创业所必备的内部动力,教师的人格魅力起到激发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师生日常相处而对学生的心灵所显示出来的无形的“感动”和“震撼”作用,比课堂上人生观教育所运用的语言更富有魅力。教师的人格好比一部好书或一部好的电影,其潜在的人格力量可以影响一个集体或某个人的一生。(www.xing528.com)
2.对学生情感优化的陶冶作用。教育是心灵的沟通,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榜样,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一种非常有益的阳光。”品德养成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对教师的人格魅力而引发的感染力有一种不自主的屈从作用。尤其是教师超越狭隘功利的无私关爱,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获得一种澄澈明净的美好心境。伴随着师生交往的增多,教师的人格通过特定情境的展现,可以引发学生的心灵感应,进而引起心理感动,从而达到心与心的交融。教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是在向学生传达关爱的信息,无声的行动中充满着对学生的期待。学生是有血有肉的情感个体,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感染了学生,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久之,使他们对师长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深厚的归属感,迁移为热爱学习、探求真理的优美情愫。而且,更进一步将教师的这种情感立场上升为自己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从而确立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情感态度。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不是用强制的命令,而是通过形象直观的影响,如春雨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3.对学生道德升华的示范作用。学生处于成长时期,可塑性大,模仿力强,这个时期,他们需要确立自己的生活坐标,由于教师和学生接触最多,形象具体,其人格魅力能为学生提供行为规范的物化模式,最容易成为学生效法的典范。教师那种磊落的襟怀、突破功利羁绊的道德人格以及对家庭与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无疑对学生具有显著的示范作用。教师的道德行为和渗透其中的道德观念对学生构成了生动的道德主导因素,使学生能够自觉意识到要按照教师所显现的具体可感的道德规范来校正自己的道德观念,进而对自己重新设计,从而把教师的人格力量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品质。空洞的道德说教能从外部制约学生的道德作为,但不能促使学生对灵魂的自我审视,更不会用活生生的道德标准衡量自己的德行,作出自我调节,恰恰相反,难免会出现时下并不罕见的德育中的逆反心理。常言道:“潜移暗化,自然似之。”汲取了教师的人格力量,学生就会不断充实、完善自己,追随着教师的思想行为轨迹,学生身上或多或少地能找到教师作用的印记。
4.对学生意志强化的促进作用。每个人都渴望成功,然而还有比成功更为宝贵的东西,那就是追求成功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坚强的意志。教师在诱发学生潜能、倾心将其培养成材的教育过程中昂扬的精神风貌、良好的心理素质及为达到目的的坚忍意志力,必然会拨动教育对象的心灵之弦,激荡其血肉之躯中的浩浩阳刚之气。教师的意志力一旦成为学生生命中根深蒂固的品质,形成人格的主导力量,就会使学生们不断战胜自己思想中不足和限制,最终超越自己,做到宠辱不惊,成败安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