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是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到国际国内宏观就业环境、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教育结构调整和改革,以及毕业生自身的素质等等。
1.从教育结构看,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新时期,大学毕业生人数成倍增长。据统计,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已有145万学生毕业,2003年达215万,2004年达280万,2005年达338万,2006年达到413万,今后还会继续增长。毕业生数量跳跃式增长,而与之相对的社会人才需求却增长缓慢。面对日益增长的就业人数,大学生就业日益困难。
2.从社会总体就业形势来看,劳动力供给大大高于社会需求。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报告认为,2006年全国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达到高峰,劳动力资源增量有1700多万人,预计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逾2500万人,同时,预计2006年城镇可新增就业岗位约1100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到1400万人,比2005年增加100万人。(www.xing528.com)
3.从国内经济发展来看,大学生就业与国内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2006年有两大因素不容忽视,一是国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力度进一步增大,使得基础建设、能源、钢铁、房地产、汽车、建材等行业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二是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将受到遏制,都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这些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
4.从国际经济发展来看,尽管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势头强劲,但从国际形势看,我国已进入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连续9年列反倾销对象榜首。加入WTO至今,国外共发起707起针对或涉及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调查案件,特别是纺织品配额取消后,全球已形成以美国为首的针对中国内地纺织品的同盟,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已从发达国家扩大到发展中国家。这对我国经济增长将产生重要影响,由此波及这些行业的就业,进而影响这些需求大户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
另外,还有一些新情况值得关注,都会对毕业生就业产生重要影响。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西部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却不足20%,东部需求旺盛、西部需求不足和“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存在。从学历层次看,用人需求越来越向重点大学毕业生、研究生集中,高职专科毕业生仍是就业的重点和难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一些“时髦专业”和文科专业就业出现困难。专业趋同现象和学校的知名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