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负与自省:豪侠项羽、武圣关羽为何同归于尽?

自负与自省:豪侠项羽、武圣关羽为何同归于尽?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负与自省项羽兵败垓下,关羽夜走麦城,这两个盖世大英雄步入绝境的悲剧故事,令多少后人叹惋不已。项羽、关羽壮则壮矣,然而他们究竟为什么会落得如此结局?《三国演义》描述,关羽夺得襄阳之后,随军司马王甫提醒他,东吴吕蒙屯兵陆口,常有吞并荆州之意,不可不防。关羽欲从北门突围。关羽不听,说:“虽有埋伏,吾何惧哉!”结果中了埋伏,关羽父子双双被俘,为孙权所杀。项羽和关羽的思维非常相似。

自负与自省:豪侠项羽、武圣关羽为何同归于尽?

自负与自省

项羽兵败垓下,关羽夜走麦城,这两个盖世英雄步入绝境的悲剧故事,令多少后人叹惋不已。特别是项羽,甚至让后世多少小女子仰慕不已,以为临绝境而不肯渡江东逃的西楚霸王,才称得上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千古真男儿。

项羽、关羽壮则壮矣,然而他们究竟为什么会落得如此结局?他们自己又是如何认识败因的?倒是更值得玩味。乌江边上,白浪滔天。血透征袍的项羽于越杀越多的汉军重围之中,意识到今番已难以突围,乃仰天长啸云:“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奈若何,虞兮虞兮可奈何!”细品这支悲怆的绝命歌,项羽真不愧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好汉人杰,他至死还沉浸在一股英雄气中,至死以为今日之败,乃是“时不利”所致。他没有也不会想到,自己今日走入绝境,与当初豪气冲天、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忠言诤谏有关……《三国演义》描述,关羽夺得襄阳之后,随军司马王甫提醒他,东吴吕蒙屯兵陆口,常有吞并荆州之意,不可不防。关羽派去镇守荆州的潘浚,“平生多忌而好利,不可任用”,军前都督粮料官赵累“为人忠诚廉直”,若以此人代之,镇守荆州,可保万无一失。关羽不听,说:“吾素知潘浚为人。今既差定,不必更改。汝勿多疑。”果然出了大事,荆州及其他战略要地统统落入吕蒙之手。关羽败走麦城时,手下只剩三百残兵,久等救兵不至,麦城弹丸之地,又难以固守。部下建议趁夜潜出,奔走西川。关羽欲从北门突围。王甫提醒说,出北门全是山僻小路,恐有埋伏,可走大路。关羽不听,说:“虽有埋伏,吾何惧哉!”结果中了埋伏,关羽父子双双被俘,为孙权所杀。关羽至死也不曾意识到,麦城之祸,与他平生过于自信自负,只记得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擒于禁斩庞德的辉煌时刻,自以为智勇盖世、天下无敌,听不进诸葛亮、王甫等人的提醒、告诫有极大的关系。

项羽和关羽的思维非常相似。早年的辉煌,使他们养成了目中无人、刚愎自用的心态。他们从不认为自己也会犯错误,铸成大错后仍不能幡然悔悟,都把惨败的原因归结为“时不利”、“天意”,而不愿想想自己有没有失误,至死不悟失败的原因其实就深埋在自己的性格深处。(www.xing528.com)

古人的悲剧已往矣。如今来回味这两个人,无非是想道破,不懂得自我反省而招致各种各样的失败与悲剧的人,绝非仅此二人。留心人世百态就会察觉,知道时常检点自己痼疾的人实在不多。有人一辈子思维偏执,看问题永远偏激而执拗,认定了一种偏见死不回头。看别人永远有错,看自己永远正确。有人活一辈子,无论大事小事,只知道时时盘算对自己是否有利,从不考虑别人;只知道索取,从不晓得体谅他人,帮助别人;到头来弄得人人摇头嫌厌,避而远之。没有—个真朋友、真爱人、真亲人,而他始终不明白个中原由究竟何在。有人一辈子恣性而为,使气行事,凡事先宣泄个痛快再说,从不考虑后果;屡屡出丑闯祸,还是不晓得记取教训、不克制自己的脾气情绪,下次遇事照旧任性使气而为,同样的错误可以重复几十遍……

可见,护短遮丑,诿过于人,不肯诚实地承认自己的问题,不愿认真地反省自己,是人性的普遍弱点之一。

古代的智者们早就意识到了人性的这个普遍弱点。儒家讲求吾日三省吾身,正心修己,佛家讲求省悟、人皆可佛,基督教言忏悔,说的不都是相近的意思么?大哲斯言,如警钟长鸣,不可如秋风过耳,等闲视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