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澜先生以“四勉一戒”修身养性
1942年11月,张澜在研究《论语》、《孟子》等典籍,“静坐自思”的基础上,完成《四勉》、《一戒》,“以期补过于桑榆”。文章集中阐述了“自爱、自修、自尊、自强”的四勉和“自欺”一戒。
何为“自爱”?张澜认为自爱“即爱己之身不使其为恶所污损,而使之常生长于善也。欲其生长于善,必先求所以养之”。要自爱必先自养。“养”,不是指有形身体之保养,而是指无形的道德良心的培养,即养成一种“既不贪不义之生,亦不羡不仁之富”的“仁义良心”。
何谓“自修”?传统儒学中把“初习谓之学,重习谓之修”,对此张澜认为,这样解释不够完全,“义殊未尽”。“修,治也”。“修”不是一般地指学习,主要是指道德修养。所谓“自修”,是指“就所学之己知己行者,而加以省察克治之功也”。人能自修,则日进于圣贤;不能自修,则日流于非辟,此理之必然者。
何谓“自尊”?张澜解释说:“无廉耻,无气节,卑鄙龌龊,蝇营狗苟之人,固没有自尊心,即使读书颇能勤学,为人亦知自好,而仅志在温饱,以达富贵为目的,亦是没有自尊心。自尊是不安于凡陋,而以远大自期,即孟子之所谓‘尚志’,高尚其志,不肯同乎流俗,就是自尊。”张澜认为,一个人“能不以富贵而荡其志,不以贫贱而变节,不以威武而挫其志,即是自尊。”(www.xing528.com)
何谓“自强”?张澜首先指出:“自强之要,在于为善,故必本于学,自强之功,在能不息,故必坚其志。”接着从不同角度予以阐明。“潜心于道理,操存于德业,与时而俱进,为善而不息,便是自强”,“能自胜其私,而矫之以正,不流、不倚、不变,方是自强,战胜自我为真自强。”
自爱、自修、自尊、自强,是人生活于世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自古以来,正人君子、仁人志士无不以此自勉、共勉,是自我要求,这正是张澜阐述“四勉”的基本出发点。张澜所走过的人生道路充分体现了“四勉”精神。
在论自欺时,张澜认为“欺”与“诚”是相对立的。“诚者无妄,欺则妄,诚者无伪,欺则伪。故不开诚者必欺人,不存诚者必自欺”。张澜进一步解释说,“何为自欺?行与之相违也”。即“知恶而不肯实去,恶知好善而不肯实行其善”。所行与所知相背离,“即自欺其本心之良知也”。显然,“不自欺”是关系到仁义道德行之于天下社稷的大问题,每个人不能不以“自欺”为戒绝。“人不可以不自爱,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强,而断不可以自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