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目的 择手段
季羡林先生的《病榻杂记》中有这么一段:“一般人的印象是,我比较淡泊名利。其实这只是一个假象,我名利之心兼而有之。……我在四十多岁时,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当时所追求的最高荣誉,我已经全部拿到手。我难道还想登天做神仙吗?假如我当时是一个二级教授——在大学中这已经不低了——我一定会渴望再爬上一级的。不过,我在这里补充几句。即使我想再往上爬我决不会奔走、钻营、吹牛、拍马,只管目的,不择手段。那不是我的作风,我一辈子没有干过。”这其中的“问目的、择手段”,发人深思。
问目的,不择手段是人的特征表现。毕竟人会思维、有理智,有羞恶之心、廉耻之情的,做起事情来,不会如一般动物那样,只问目的,不择手段,随意为之。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在有的人眼中,好像问目的、择手段显得“过时”了、“迂腐”了。在他们看来,“目的”是第一位的,至于“手段”是否高下,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他们信奉的是“成者王败者寇”。而王,又是可以独霸天下的。于是,为了一己的私欲、私利、私名,就可以“只问目的,不择手段,造假数字、假政绩、假成果、假论文,就千方百计抬高自己,压制别人,甚至造谣诋毁,雇凶伤人。就垒起小圈子,依靠“圈中人”,四处活动,八方钻营。这种丑恶现象,与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格格不入的。(www.xing528.com)
问目的、择手段体现的是德与行的一致性。人往高处走的想法,无可厚非。问题是,人应该如何往高处走。这就有一个路径选择问题。这个路径,即手段,也就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这种方法和措施,不仅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本领与能耐,而且可以透视出一个人的品质与情操。择手段,本质上是择品质、现本色。
问目的、择手段是美好的,可以反映出方向性与操作性的和谐性。不可设想,一个精神高尚、行为端正的人会不择手段地去追逐某种目的。唯有不藏贿、不纵欲的“手段”之美,才能流光溢彩,让人赏心悦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