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体现学生主体性为核心
所谓主体性:“是人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3]其中自主性是主体性的核心,是创造性发挥的重要前提。英国学者迪尔登对自主性作了如下说明“独立作判断,批判地反思这些判断以及依据这些独立的反思的判断将信念与行为整合的倾向。”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对自主性作了这样的诠释“自主性是与自律、独立性意义相近的概念。人的能动性更多表现为主体的能力,而自主性所表现的则主要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权利。具体地说自主性主要指主体所不依赖于外在力量,而自由地支配自身的一切活动与摆脱个人的局限的意志和能力。” 根据中外学者对自主性的界定,我们不难看出自主德育首先表现为对学生独立自主品质的培养。学生在追求人生的价值中,在实现人生目标的奋斗中,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精神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独立意识,增强独立发展的能力,不断辨析自己,正确定位自己,成功发展自己。其次自主体现了一种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在道德教育的认识与实践活动中有自我表现、自我参与的强烈愿望;有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反思的情感体验;有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评价的道德行为养成。
首先,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和主动参与意识是成功实施自主德育的前提。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发展决定了学生参加实践认识活动有主动和被动之分。要让学生学会主动,争取主动,关键在于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萌发主动参与意识,表现出对活动极大的热情与兴趣而跃跃欲试。从而使学生自觉地产生一种想改变自己的原始冲动,自愿接受学校、家庭、社会的道德教育。(www.xing528.com)
其次,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反思的情感体验是自主德育实现的重要过程。德育是育心、育德的文化—心理活动,它是促进人的德性健康成长,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服务。在德育过程中,从学生的主动参与到活动内容、目标、方法等的自行设计、自行选择以及对活动结果的不断反思,都充满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通过自我体验、自我感悟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选择力,实现道德的自省、自律、自我发展。
最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评价的道德行为养成是自主德育实施的目标。依靠学生的自我管理,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自我教育提高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根据自我评价,让学生真正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战胜自我,发展自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