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应对新课程挑战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应对新课程挑战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都对教师的知识、能力,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建立起专业自信,坚定自己适应新课程的信心,是当前教师专业情意培养的重点。3.专业技能素养的提高由于课程环境的转换,教师的专业技能被寄予了更高的希望。[3] 钟启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应对新课程挑战

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课程需要开放的课堂,为学生的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这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形成合理的互动结构;同时,教师还需要善于发现课堂中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直面学生创造性的想象、挑战性的问题。这些都对教师的知识、能力,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1.专业情意素养的提高

这是把“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口号化为实际行动的前提。新课程不仅呼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体现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进一步拓展了教师在课堂开发方面的空间。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增加,必然唤起教师“内在的尊严与快乐”,进一步增强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热爱之情。但是,新课程带来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使他们面临了许多新的困难。比如,如何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如何看待和教授新教材?如何组织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等等。如果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了太多的不适应,他们就可能在心理上或行为上发生微妙的变化,就可能对新课程产生抵触情绪,或抱消极态度;更为严重的是则可能是对自己职业前景的悲观失望,以至于对教育教学工作失去信念和热情。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予以解决。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建立起专业自信,坚定自己适应新课程的信心,是当前教师专业情意培养的重点。这当中最根本的一点是,教师必须从适应社会转型和学生发展的高度,在深刻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及其实践意义的基础上,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之中,真正把“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2.专业知识素养的提高

通常教师的专业知识是由基础知识、学科知识与教育知识三类构成。新课程在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需要教师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在基础知识方面,教师要进一步提升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素养;在学科知识方面,教师有必要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向上加以拓展,一方面要增加学科领域知识的储量,尤其是对前沿知识的占有,另一方面,要把视野扩展到相关学科中去,适应学科教学综合化的需要;在教育知识方面,除了深化和落实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科教学方面的知识之外,还必须掌握在开发和实施新课程方面的知识,把握动态、开放的课堂方面的实践知识。从三类知识之间的比例来看,过去教师主要精力在学科知识的汲取上,较少注意拓宽自己的基础知识,又往往只凭经验性的教育知识开展教学,即使有理论性的教育知识,很多人也没有真正自觉地将它应用于实践;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需要加大自身教育知识和基础知识的比例,以适应课堂情境中处置各种不确定性的需要。

3.专业技能素养的提高

由于课程环境的转换,教师的专业技能被寄予了更高的希望。首先,课堂变得更加开放、自由,教学过程充满了各种变数或不确定性,为此,教师必须具有驾驭动态的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智慧,从而使课堂真正成为“适应学生学”而不是“适合教师教”的场所。具体说,教师在新课堂应具备这样的能力:创设丰富的课堂教学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发起并维持课堂的多向互动;根据生成的资源适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结构;运用多样化方法和手段来组织教学、实施评价,等等。教师在实践中的教育智慧主要体现为:应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作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随着课程权利的下放、课堂结构的变化,校内、校外以及信息化的各种课程资源纷至沓来,这也要求教师具有开发与整合这些课程资源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和探索。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教育科研的能力。新情况、新问题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会不断涌现,教师应该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主动地研究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变革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方式。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www.xing528.com)

[2] 郑全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3] 钟启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 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7] 商继宗.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注释】

[1] 作者简介:四川省自贡富顺一中教师,四川自贡,邮编:6432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