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大启发引导性问题的比例
就各种问题本身而言,并没有好坏之分。但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强调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课堂更需要能够激活学生思维,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启发引导性的问题。这类问题通常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允许不同观点、不同见解并存,所以我们又通常称他们为开放性问题。
例如:看到这个现象,你是怎么想的?从这组数据中,你得到了什么?对这个问题,你的猜测是什么? 你打算怎样验证你的猜想?……学生在回答这类型问题时,需要将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认知经验加以综合运用,以自己的视角、自己思维方式去分析、去思考、去预测、去评论。同时,开放性问题能包容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回答,回答没有严格的优劣、对错之分。因此问题能关注到全体学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及想象能力的发展。
在《食物链》一课中,老师在学生完成了对“森林和草原环境中动植物之间食物关系”的圈画以后,提出问题:“从你们的分析和圈画中,你得到了什么?”学生在老师这一开放性问题的鼓励下,再加之在活动中得到的认知,一个个都跃跃欲试谈出了自己看法。有孩子说:“这是一种图解,画着森林和草原上生活的动物所吃的食物。”有孩子说:“它可以说明有些动物既是吃食者,同时又是食物来源。”还有孩子说:“这个环境中的各种动植物是相互依赖的,互为食物。”甚至有孩子说到了:“如果这一环境中的某种动植物死亡,会影响到其他动植物。如:松树大面积死亡,松鼠会因缺吃而死亡,同时以松鼠为食的狐狸、老鹰等也会受到影响。” ……多么让人惊喜的回答!这些回答是建立在能包容各种见解的问题之上,建立在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之上。(www.xing528.com)
与开放性问题相对是结束性问题,是指诸如“蚂蚁有几条腿?哪个行星离太阳最近?杠杆上起支撑作用的那个点叫什么?……之类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将智力活动局限于对一些知识细节的记忆,它仅仅能引起部分学生(能够记忆这个知识点)的回答,而不可能引起生与生之间的交流。
如果把上例中的问题换成:“像你们所画的这种表示食物关系的图解,叫做什么?”这个问题所能引发的思考就狭窄得多,所允许并存的观点就少得多。那么能站起来的回答的学生就会少得可怜,得到的回答也不可能这么精彩。更重要的是:这种问题是不可能引发学生对生物之间食物关系的探究。
不难看出:只有开放性问题才能真正为孩子们提供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舞台,才能真正有效地引发更多学生的思考和回答,让他们都认识到自己所进行的思考都是有价值的,促使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思考和讨论中去,从而将学生的思维扩大到最为广阔,将探究式的讨论推向最为高潮,以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而对于结束性问题所能引发的大多只是正确和错误答案的形成,只可能让部分学生为自己找到了老师需要的答案而高兴,调动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做到尽可能地选择开放性问题,也就是带有启发引导性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