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高中化学教材衔接:制订教学计划、注重知识衔接

初高中化学教材衔接:制订教学计划、注重知识衔接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进度,注重知识的衔接教师要熟悉初中、高中教材,要研究大纲中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确定新学年开始的复习内容及订出复习计划,使得所复习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初、高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初高中化学教材衔接:制订教学计划、注重知识衔接

(三)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进度,注重知识的衔接

教师要熟悉初中、高中教材,要研究大纲中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确定新学年开始的复习内容及订出复习计划,使得所复习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化学学习,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此教师应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中考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做到心中有数。初、高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从实际的教学过程来看,城区和农村学生在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来看,城区的学生比农村的学生更易适应高中的学习。这就要求任课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正确处理好课堂集中教学,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注重因材施教,不至于学生过早出现分化现象。从我校实际情况分析,农村学生居多,初高中的衔接问题更为突出,因此在高一教学中,我认真分析了初三课程改革教材和现行高中教材脱节之处,具体对比分析如下:

1.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的内容

(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2)同素异形体。

(3)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

(4)酸、碱、盐的概念。

(5)两性化合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

(6)电离的概念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2.高—年时需对初中某些知识加深、完善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1)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年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初三只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年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概念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等。

3.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初中只要求掌握溶解度的概念,但一定温度下饱和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在高一年级时要适当补充。

(2)“量差”法的应用(www.xing528.com)

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 在高—年级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4.有关实验

初中已学过O2、H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使用仪器装置等内容。高一年要结合CL2、HCL、SO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1)反应原理;(2)反应装置;(3)收集方法;(4)注意事项等四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特别是新课程初中教材中弱化了化合价的知识,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角度),溶液导电性与电离的关系,酸碱盐的概念及相互之间的反应等导致了在高中教学第一章的学习中如果教师不加以必要的补充而直接进入教材知识的学习会让学生产生相当大的学习难度而大面积产生听不懂化学课、做不起化学题的问题。因此,在高一年级化学课的计划安排中,我都要加上对初中相关知识的补充课时。比如上高中化学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我都要用三到四个课时先补充化合价的概念,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的记忆,物质中元素化合价的推算,补充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从而引出化合价的改变是由于电子的转移造成的这一结论,这样再从化合价的改变和电子的转移来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学生适应程度会大得多,效果也好得多。同样的道理,在上第二节离子反应时,如果不对溶液中的导电情况进行分析,补充电解质的电离过程及电离方程式,补充酸碱盐的概念,将会对学生掌握离子反应,改写离子反应方程式造成相当大的障碍

同时,合理安排练习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高一教材将碱金属放在第二章,是由于碱金属内容较为简单,学生较易接受,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另外,通过适当的练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学习。但是,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反而觉得碱金属比氧化还原反应更难学了,究其原因,主要是习题安排的不够合理。现在市面上的化学资料层出不穷,其中有些资料在习题的编排上仍是按照老教材的要求编写的,部分题目显得比较超前,这样不可避免地打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从初中化学的教学来看,很多内容和解题方法如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溶解度计算、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以及像差量法、平均原子量法和极端分析法等等,这些教学内容的要求上比起过去确实降低了要求,部分学生甚至不知道常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配平时经常忘记画等号。除此之外,比较突出问题就是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下降,经常出现计算方面的失误,这可能与学生在初中时平时喜欢用计算器计算有关。这些都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总之,对化学教学初高中衔接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希望实现高一化学教学从初中到高中的顺利过渡,使学生跃过初中到高中这个知识的台阶,尽快适应高中进度快,难度大的化学教学,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心,尽快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从而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质量。这方面需要研究的内容还很多,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还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祖浩、王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中学新课标资源库化学卷[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2004。

[4]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注释】

[1]作者简介:雅安市第一中学校长助理,四川雅安,邮编:6250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