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能忽视语言的艺术,教师在讲授自然科学知识时,首先注重的是语言的科学性,其次才是语言的艺术性,因为它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吸引学生集中精力。语言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
1.语言要简练,逻辑性强,听起来顺理成章,且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
生物这门学科,既有文科文字丰盈的特点,又有理科逻辑推理性强的特点,上课时要充分把握这两个特点,让学生感悟生物学科的魅力。如讲解遗传题中显隐性判断时常出现的典型题型“红花×红花”→红花、白花,引导学生思考:首先,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叫性状分离;其次,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亲近是亲代杂合子基因;最后,杂合子体现的是显性性状。一气呵成,学生通过简单的概念回答,一步步接近答案,有一种成功满足的感觉,掌握知识也就更容易了。
2.语言要生动,可运用形象的比喻将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如讲述物质过膜方式时,可将自由扩散比喻为坐滑梯,将协助扩散比喻为骑自行车下坡,将主动运输比喻为骑摩托车爬坡。在讲到“蛋白质和DNA”时,教师讲到蛋白质和DNA都是生命活性物质、分子量大、结构复杂,为使学生对这种物质的结构有深刻的理解,把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比作螺旋梯的扶手,碱基对比作台阶。通过这样启发学生思维,实现DNA的结构模型的构造,复杂难懂的知识立刻被简易化,便于理解记忆。(www.xing528.com)
3.语言有节奏,快慢适度,注意语气、语调,并有适当停顿,调节课堂氛围
如连续上课会使学生精神疲劳,遇到难题时产生畏惧,等等。这时任何劝说、压制都是无效的,不妨变换一下刺激方式,用机智幽默的语言去激励、唤醒学生才是最好的手段。笔者在推算一道遗传题时故意说:“啊,太繁,连我都不想做了,放弃它算了!”学生放声大笑,反而坚定了他们做到底的决心。在师生互动时,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调、语速、表情等,不断向学生传达自己对学生的赏识、鼓励和期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重视。提问时要注意分层次,简单的问题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来回答,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和发展,进而转变为自觉学习,自我发展的行动。
4.语言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给学生进行有目的心灵启迪和思想教育。
教师传授知识应该是“渗”而不是“灌”。生物教学语言如果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启发性,学生就会心情愉悦,兴趣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通过设问来引导学生的思路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方式。例如,在学习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时,可设问:向日葵幼嫩的花盘为什么会朝着光源的方向生长?为什么许多植物的叶片是在秋末脱落?……但我们切忌,不能把“是不是”“对不对”等形式上的设问与“启发”等同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