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菩提达摩与梁武帝:历史真相之争

菩提达摩与梁武帝:历史真相之争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梁武帝,名萧衍,南朝梁的开国皇帝,在位48年间大兴佛教,广建寺院,写经铸像,并三次舍身同泰寺,“几可谓为以佛化治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好佛的帝王。菩提达摩,又译为达摩或达磨。菩提达摩因而被尊奉为中国佛教史上“功业最高”者之一。清景日珍的《说嵩》中也有《梁武帝达摩大师碑颂》。

菩提达摩与梁武帝:历史真相之争

武帝,名萧衍,南朝梁的开国皇帝,在位48年间大兴佛教,广建寺院,写经铸像,并三次舍身同泰寺,几可谓为以佛化治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好佛的帝王。菩提达摩,又译为达摩或达磨。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始祖,生于南印度,出身于婆罗门种姓,出家后倾心研究大乘佛教,创立了一套参悟的禅法——“达摩禅学,亦称南天竺一乘宗。南朝期间,他泛海来华,经广州北上至南朝,再入北魏,长期定居于嵩山少林寺,收纳门徒,传授禅道,经嫡传弟子慧可继承、传衍,逐渐形成了东土禅宗的祖系,禅宗及其学说思想后来被儒学所吸收,成为宋明理学的有机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菩提达摩因而被尊奉为中国佛教史上功业最高者之一。

据一些古籍所载,梁武帝曾在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会见过菩提达摩,请教造寺度人,写经铸像,有何功德?达摩答道:并无功德此有为之善,非真功德。双方理不契机,不快而别(见《历代法宝记》)。由于达摩祥法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特征,故对达摩生平缺乏记载,又因后来禅宗内部派系纷争,各自渲染、夸张始祖事迹,流行的北宋道原所著的《景德传灯录》对达摩生前活动又掺入了许多附会、杜撰之章,所以,梁武帝究竟有否与菩提达摩晤谈过,引起了后世学者的争议,此事被列为禅宗颂古百则中的第一则公案,也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大疑案:一种观点认为,历史上并无此事。该派学者有胡适、汤用彤,台湾的刘汝霖、印顺,日本佐佐木宪德、字井、镰田茂雄等人。胡适在《菩提达摩考》和《书菩提达摩考后》两篇文章中说:据唐朝初年道宣所撰的《续高僧传》云,达摩初达宋境南越,此宋境南越系指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中的刘宋王朝,故达摩来华最迟在刘宋灭亡(公元479年)以前;据《续高僧传》卷十五《僧副传》所载达摩弟子僧副从师、南游和终卒年代推算,达摩约于公元470年左右来华,在华生活50年之久,萧齐初期(公元485年至490年间)已在北方传道,此时梁朝还未建立,从时间上来看,菩提达摩不可能与梁武帝有过会晤;又据《洛阳伽蓝记校注》卷一所载,达摩曾在洛阳瞻仰了华丽壮观的永宁寺,时间当是该寺的全盛期间。《洛阳伽蓝记》记有公元526年,该寺刹上宝瓶被大风刮落之事,此后又历遭兵灾,至公元534年毁于大火,故全盛期在公元516年至526年间,达摩谒寺约在公元520年左右,以此否定达摩于公元526年左右来华的另一种观点;《续高僧传》和唐朝净党的《楞伽师资记》为叙述南北朝佛教大事的信史,其中均未见有粱武帝与菩提达摩晤见的记载;从日本最澄《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所引的《传灯记》、敦煌写本《历代法宝记》到宋悟明的《联灯会要》中,明显看出对这次会见的记载上有演变的痕迹,《传灯录》中更杂以许多虚妄之处,因此,认为这次晤谈的文字全是后人伪造出来的”“谬说,是无稽的神话

另一种观点认为,历史上有过此事,该派学者有冯友兰、张岱年、孙述析等人。孙述圻针对胡适的论据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初达宋境南越中的宋境南越是泛指中国南方地区,是地域概念而非时间概念,该句意为达摩起初抵达中国南方境内,并非指刘宋期间抵华;梁慧皎的《高僧传》收录了至公元519年止的名僧,其中却未见达摩之名;《洛阳伽蓝记》中有关达摩惊叹永宁寺建筑精丽的言论说明他是初抵中华、为时未久的游僧,不可能己在华生活了几十年,永宁寺于公元526年被大风刮落宝瓶后,马上被修复,兴盛期延续至公元534年才真正结束,达摩于公元526年前后参观该寺是可能的;据《续高僧传释慧可传》和《楞伽师资记》载,慧可在年登四十,遇菩提达摩游化嵩洛,可一见悦之,奉以为师。这一年是公元526年,因此,达摩不可能于公元470年或479年的刘宋期间来华,而是在公元526年前后取道广州,经建康渡江入魏的,从时间、路线上看,会见梁武帝是完全可能的;《历代法宝记》、《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柳宗元的《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中均有这次晤谈的记载,这些文献均出自晚唐前的人之手,它的可靠程度大于《传灯录》等书,有可信成分;从对话内容上分析,梁武帝笃信佛教,一向注重延揽名僧,不少外国高僧慕名而来,受到他热情接待,达摩来华,他会不躬自迎接?他以广建佛寺等有为之事以期积下大功德,见了达摩,自然要问于这类事有何功德?达摩禅学的主旨是罪福并舍,空有兼忘,反对有为之善,认为它并无功德,故理不契机,就此分手也是合情合理的;唐朝成书的《圆觉经大疏钞》和《师资众脉传》都载明,梁武帝曾制《菩提达摩大师碑》、《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宝林传》、《传法正宗记》、《全六朝文。梁武帝文》等古籍中均收录有此碑文,文中见之不见,逢之不逢,今之古之等语表达出梁武帝与达摩语不投机而失之交臂的悔恨心情。《神会录。达摩传》还载明,此碑经七百年风雨侵蚀而逐渐磨灭,元朝时由翰林侍讲学士欧阳玄撰叙,于公元1347年重建,立于嵩山少林寺。清景日珍的《说嵩》中也有《梁武帝达摩大师碑颂》。这些证据都说明历史上有过这次晤谈。(www.xing528.com)

还有一派学者,如任继愈、黄心川、林子青等人则认为上述两说均有可能。看来,为佛教史上的这件疑案,学者们的笔墨官司还将是一场难以预测胜负的持久战。(杨剑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