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代婚龄规定:男30女20?历代诸家说法大揭秘

周代婚龄规定:男30女20?历代诸家说法大揭秘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周代的成婚年龄,由于史料记载不一致,故说法也不统一。概括历代诸家所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男30而娶,女20而嫁说。即说男子30岁、女子20岁是结婚的年龄。与前说不同,《墨子》及《韩非子》认为,周代的婚龄是男子20而娶,女子15而嫁。

周代婚龄规定:男30女20?历代诸家说法大揭秘

婚龄是指可以结婚的年龄。由于人类婚姻是一种社会性行为,男女结婚后不仅要履行夫妻义务,而且还要承担对家庭及社会的责任,所以需要达到一定的年龄,才能具备适合的生理条件和心理条件,因此,历代大都对婚龄作了规定。关于周代的成婚年龄,由于史料记载不一致,故说法也不统一。概括历代诸家所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男30而娶,女20而嫁说。这一观点最为通行,其主要依据出自《周礼。地官。媒氏》的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即说男子30岁、女子20岁是结婚的年龄。除《周礼》外,《礼记。内则》,《榖梁传。文公十二年》也持这一观点。《礼记。内则》说:男子二十而冠(指男子成年时举行的加冠仪式),……三十而有室,始得理男事。……女十有五年而笄(指女子成年时举行的及等仪式),二十而嫁。《榖梁传。文公十二年》记载: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三十而娶。女子十五而许嫁,二十而嫁。此外,《尚书。大传》及《白虎通。嫁娶》等篇还从男女的生理及劳动能力等角度对这一观点作了说明。《尚书。大传》: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通于纴织纺绩之事,黼黻文章之美。不若是,则上无以孝于舅姑,而下无以事夫养子。《白虎通。嫁娶》则说,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因为男三十而筋骨坚强,任人为父;女二十而肌肤充盛,任人为母

二、男20而娶,女15而嫁说。与前说不同,《墨子》及《韩非子》认为,周代的婚龄是男子20而娶,女子15而嫁。《墨子。节用上》说:昔者圣王为法曰:丈夫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十五毋敢不事人。此圣王之法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也有男二十而室,女十五而嫁的记载。三、男自2030皆可娶,女自1520皆可嫁说。这一观点实际上是调和了以上两种说法。它认为《周礼》所言男三十而娶,女十五而嫁只是指结婚的最高年龄,周代的婚龄是:男子自2030皆可娶,女子自1520皆可嫁。《孔子家语。本命》记载,鲁哀公问孔子男子十六精通,女子十四而化,是则可以生民矣,而礼三十而有室,女子二十而有夫也,岂不晚哉?孔子回答:夫礼言其极,不是过也。男子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许嫁,有适人之道。于此而往,则自婚矣。王肃也说:度其材品之贤愚,知识之早暮,气体之强弱,则男自二十至三十,皆可以娶;

女自十有五至二十,皆可以嫁。(《周礼。地官。媒氏注疏》)自晋以后,有不少人赞同这一观点。如晋朝的谯周在其《五经然否论》中说:周礼媒氏曰,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内则云,女子十五而笄,许嫁也。是故男自二十以及三十,女子自十五以及二十,皆得以嫁娶。司马光也说:古礼男30而娶,女20而嫁,盖言其极至者,谓男不过三十,女不过二十耳,过此则为失时矣。(《温公书仪》)(www.xing528.com)

四、贵贱有别说。这一观点根据周文王15生子等事例,认为周代依据贵贱有别的原则,结婚年龄也分为早晚两种,贵者十二三岁以后就可婚娶,贱者则必须捱到二三十岁方可嫁娶。《左传。襄公九年》记载:国王十五而生子。对此,《淮南子。汜论训》注曰: 君十二岁而冠,冠而娶,十五生子。唐朝的杜佑持这一观点。他在《通典。男女婚嫁年纪议》中说:三十、二十而嫁娶者,《周官》云,掌万民之判,即众庶之礼也。放下云,于是时也,奔者不禁。服经,为夫姐之长殇,士大夫之礼也。《左传》,十五而生子, 君之礼也。且官有贵贱之异,而婚得无尊卑之殊乎。则卿士大夫之子,十五六之后,皆可嫁娶矣。清人孙诒让也赞同这一观点,并对此作了解释,他认为 君之所以早娶,是因为重继嗣。而庶人相比之下就没这样重要,所以一定要等到2030后才能嫁娶。《春秋》左氏说, 君十五而生子,礼也。二十而嫁,三十而娶,庶人礼也。……文王十五而生武王,尚有兄伯邑考,知人君早有婚娶,不可以年三十,所以重继嗣也。(孙诒让《周礼。正义。媒氏疏》)

除了以上4种观点外,汉代的王充还有一说,他认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法制张设,未必奉行,何以效之,以今不奉行也,礼乐之制,存见于今,今人之民肯行之乎?今人不肯行,古人亦不肯举,以今之人民,知古之人民也。(《论衡。齐世篇》)即说3020嫁娶之法,周代虽有之,但未必实行过。那么,以上几种观点中,哪一种最为正确呢?由于缺乏有说服力的材料,很难判断孰是孰非。因此,关于周代男女的婚龄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历史。(朱立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