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曾国其名,在春秋、战国的文献里,均没有记载。但是从宋代开始,却有曾国出土的青铜器见于著录。近10多年来,在河南、湖北的南阳盆地南部和湖北枣阳、随县一带的随枣地区,相继出土了不少曾国的青铜器。特别是1978年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的出土,说明春秋战国时代存在一曾国,确无疑义。那么,这个曾国究竟在哪里?今天学术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曾国即是随国。理由是:(一)存在时间相符。《国语。郑语第十六》记述西周末年周人史伯语曰:“……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说明随至迟在西周晚期即已立国。而见于现存历史记载中的随国的最后一次活动,是与楚、陈、许等国联兵攻围蔡国。时为春秋末年。可见,随大约建于西周末年,亡于战国初期。对于出土的曾国青铜器考证鉴定发现,这些器物均为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时物。曾侯乙墓在1978年出土,又进一步证明曾国在战国初期尚存。据文献推知,汉淮间小国能维持到战国初年不灭的,只有随国,然曾国尚存,可见曾即是随。(二)所处地域相同。曾国器物出土地点,迄今以随枣走廊东南端,今随县、安陆、京山之间较为密集。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在相同时期,这一带为随国的所在地。1978年发现的曾侯乙墓,又在随县附近。随是随国国都所在地。按
从文献记载看,随国是汉东姬姓国中较大的诸侯国,可谓“汉东之国,随为大“。但它从春秋前期起,逐渐沦为楚的附庸。战国初期史料中随已消失,极可能已灭亡。而曾国直到战国初期,还是个拥有较大经济力量的独立的诸侯国。(三)楚惠王为曾侯乙铸造宗庙礼器,给曾以很高礼遇,决非因随人保护过昭王而报德,而是当时曾处的政治地位和楚王在政治斗争中的需要决定的。(四)把曾与随当作一国二名的解释,不妥。不能因商又称殷,吕又称甫,从而作出简单类比。当时一国二名,都有它的原因。多数是由于迁都,这在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载。但所有文献在讲到随时一律称”随“,而所有出土的青铜器又一律称”曾“,丝毫看不出其中有一国二名的关系。那么,为什么认为曾国即是文献记载中的缯国或鄫国呢?主要理由是:第一,古书上曾和缯、鄫相通。缯、鄫两国,古籍有记载如”申、缯、西戎方强……“当时申为南方强国,又联合缯、西戎,力量强大。《国语。晋语一》记载史苏说:”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史记。周本纪》也有类似记载。所以,把曾国看作缯或鄫,是有道理的。第二,古代有两个曾国,一为姒姓,就是春秋时代在今山东苍山西北的鄫国。另一个姬姓,在南阳盆地南部,与申相邻。(三)西周时代姬姓曾国的国都在后来楚国方城附近的缯关、缯丘一带。后为日益强大的楚国的逼迫,曾向东南进入随枣走廊。因此,在今河南新野发现曾国铜器和文物,在随枣走廊及其东南端附近地带出现曾国文物,就都可以理解了。(www.xing528.com)
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观点。认为春秋时期楚随对立,楚武王三次伐随,第三次竟死于军中。而从曾侯乙墓的发现看,年事已高的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